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性格培养

性格半岛体育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判断改进?

  半岛体育谢谢邀请~性格,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在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下,相对稳定的行为、认知、情绪模式。人格强调的是个体差异性,也就是面对相同的刺激,不同人所作出不同反应,在心理学中,重点研究人格的课程(教材)是人格心理学,而与人格心理学相对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就是在给定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所做出的相对一致的反应。所以,我们在此重点讨论的是在反应模式中具有个体差异性的那些方面。

  人格是稳定的,也就是人在相同的刺激下(比如,早上起晚上班迟到了或者忽然想起什么伤心事了),所作出的各种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然我们也就不用谈什么性格形成及改造了。

  至于说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显然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这点是当今几乎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的,但是基因和环境对某一项特质各自解释了多少,这个可以采用双生子研究的思路,比如看看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同卵双生子对于某一种特质的相关程度。

  当然,关于婴儿的气质类型(比如,易养型、麻烦型、迟缓型等区分),应该算是先天的了,毕竟初来乍到人世间,受到后天的影响还小。不仅是婴儿气质类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气质类型”的(比如,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划分),一般还是受先天影响比较大的。像题主说的,开朗、冷漠、活泼、死板、性急、性慢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受先天影响较大的气质类型。

  但是,我们的很多的行为、情绪、认知模式是很复杂的,这就不仅看先天的影响,还得考虑后天的影响。从大脑的角度看,先天我们大脑具有一定的基础,就比如智力吧,先天会决定你的智力将落入怎样的区间,而加上后天的影响,就会有个具体的位置,对于不同的特点,我想区间范围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关于后天的环境是如何影响人格的,各大流派各有说法,在我看来,这些说法各有侧重,我们综合一起看会有个比较全面的理解。精神分析学派会看着早期创伤对人的影响。在我看来,早期创伤不仅涵盖那些显而易见的大创伤,还有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小创伤。比如,一个人若是很怕被拒绝,或者自尊心过强,就有可能是经历了一些童年小创伤,也许他自己都不曾察觉到这些创伤。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关于性心理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在某一阶段被过分忽视或者过分满足,这个阶段就无法顺利度过,而一些这个阶段的模式会以其他的形式被遗留下来。另外,精神分析学派还有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并非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都是坏的。但是有些人会很教条地习惯使用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使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坏处已经大于了好处,这是有可能在他成长的某个阶段,这种心理机制给他带来了足够多的好处,也就是被强化了。说到强化,是行为主义喜欢用的分析方式。行为主义者认为,人其实是块白板,可以被环境涂鸦成任意的样子。人们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模式,是因为这种行为模式在环境中得到了强化。比如,一个人很爱表现,那是因为在他以前的环境中,他的这种特点得到了大家的很多赞赏。对于行为主义的最大批评就是他忽略人大脑这么个黑匣子,于是认知理论被提出了,认知理论认为在刺激和行为中间是经过了大脑这么个黑匣子的。大脑会分析环境中的刺激,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归因,不一定要等着环境去给以惩罚或者强化,在那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逻辑分析,就可以进行自我惩罚和强化。当然,说起环境的影响,那是因人而异的(可见我是相信有人的大脑这么个黑匣子的),而且,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而这环境会反过来继续影响行为。

  如何认识自己的性格呢?目前采用很多的是人格问卷。在我看来这些人格问卷是通过问你在一定情境下的偏好、行为、感受来给你的性格贴个标签(也会是很大的一段分析的),对此我并不认为对一个人了解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人格问卷是把你的一些具体的特点收集上来,然后系统地给你分个类,这个嘛,对于宏观地了解人性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想要了解自己的个体来说,只是心理作用吧,你可以告诉别人自己做了什么什么问卷,是哪一种类型,可是然后呢?这真的对你有帮助吗?有的人格问卷还会告诉你你适合哪种职业类型,你要是个彻底没主意的人,听听也无妨,但若和你自己喜欢的工作类型矛盾呢,是听问卷的还是听自己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人们或多或少对自己已经有了个分类,然后做了问卷看到结果,和自己预期一致的就觉得很赞,不足够一致的也就被忽略了。有些娱乐性质的测试,无论哪种类型都说的很好听,于是人们就可以听到自己的某些特点用很美妙的方式被陈述了,自己happy一下,也就是做个谈资吧。还有一种是内隐测试,这个一般是对心理有些“不适”的人才用。

  我觉得认识自己的性格是要靠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己诚实,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你不需要用任何心理学的语言去做这些,只要坦诚就够了。第二步,是归纳,也就是看看是不是有些可以重复的模式,如果有,那就是你当前的人格了。第三步,就是寻求原因,这点就需要点悟性了。

  再说说性格改造。从进化论的观点看,每种性格都还能存在着,那就是都是有生存意义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性格不仅是具有生存意义,还能让自己幸福;不仅过去具有生存意义,未来还具有生存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若说每种性格都好那是骗人的。当然,我们也要认真考虑什么是“不好”的性格。比如,有人会说内向是不好的性格,因为内向的人不会表现自己,在这个需要表演的年代就很吃亏。但是,我想说内向和外向还真只是两个个特点,完全谈不上好或者不好。我看过一个TED talk,里面谈过一些内向人的优势,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再者了,内向更多是个先天的“气质类型”,先天的这些特点还真一时难分伯仲。但是,有些人格特点就需要改造了。比如,被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是有意义的,你后出招,就有了更多的考虑时间。但是,过分的、出于过分惧怕失败或者懒惰的被动在我看来就是需要被改造的。至于如何改造性格,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改造方面,认知和行为。当然,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得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也理性地知道什么是你的改造方向,要想达到这两个前提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的。改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意志力,逼迫着自己使用更合理的归因模式

  和行为模式,关于技巧,如果想的话,是可以考虑是参考一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真正了解自己并改造自己是很需要内功的一件事情,因此,慢慢来,多读读书,多和聪明的人聊天,多思考都是有帮助的。

  你说的性格,不是心理学里面的性格,在心理学里面更准确的说法是人格(personality),早些年国内普通心理学也有翻为个性的,但现在都还是觉得人格比较靠谱。

  人格是反应一个人相对固定的属性,是一套看待事物及作出反应的模式的集合,或者说是这样的一个程序,而这个程序是如何形成的呢?

  人出生的时候就具有一个最基本的模板,是先天的,比如有的婴儿天生安静,有的天生吵闹,有的天生敏感,有的天生坚韧,这些都是天生的,是由每个人的神经活性决定的,可以说是身体硬件的反应,这叫做气质,不是一个人很有气质的那种气质,而是活跃性、坚韧性、耐性这些的统称。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作为一个事件,进入每一个人的认知中,根据其所具有的不同气质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个天生气质中活跃性特别高的人,你把他放在一个多人热闹的环境中,他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而一个天生气质活跃性差的人,就对这样的环境不适应。事件通过气质的反应,会得到一个评价,评价的主体是“自我”(self),自我就是你脑海中随时保持的自我意识。自我得到评价之后,会把评价写入这个人的属性栏中,如果评价的次数多了而且都是相同的,慢慢就会形成一个固定的评价,而得到自身的充分认可,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性格。

  比如前面,活跃性高的人很好的适应了人多的环境,评价是喜欢人多的环境,形成了外向的性格,反之活跃性低的人不能很好适应人多的环境,评价不喜欢人多的环境,形成内向的性格。

  所以性格是在气质与环境的作用下,在自我的解释中形成的,前两者基本是固体的,而自我就相对动态,比如自我可以解释不喜欢人多的环境,也可以解释自己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前者形成内向的性格,后者更容易形成容易内疚的性格。而自我会如何做出解释?除了受人格的影响,也受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总之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的影响,因为人性格形成的那些年,自我往往还不足够强大到可以改变对一件事物既定的看法。但也不排除有很多人在逆境中形成了优秀的品质,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从某方面来说,是因为他们自我很强大。

  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气质,也无法直接改变性格,但可以在有意识的控制下,通过自我去改变性格~

  但是长大以后,可以回想小时候,看自己做的事儿是否合理。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是否会更好?

  每天反省下自己。如果有什么事儿自己觉得极为不舒服。就问问自己我对这个事儿的理解是怎样的。我的理解有没有偏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和理解方法呢?如果我换一种处理方式,甚至是我把我之前处理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完全倒过来,事情会变好么?

  多接触朋友。问问他们怎么处理这个事情。他们怎么理解事情。还有就是多看书,丰富自己的世界观和解决事情的能力。

  曾经我也是一个极其内向、害羞、自卑的小男孩,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阅历,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像害羞、自卑这样的缺点,都逐渐克服。但是我的内向性格却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以下从我本人的亲身经历出发,从“我们的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怎么判断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怎样正确面对内向的性格”和“如何发挥内向性格的优势”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内向、面对内向并发挥内向的优势。

  这种困扰在高中以前似乎还未带来什么影响,但到了高中以后,内向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和成长,成了那个年纪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一种心理阴影。

  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性格内向是一种缺点,需要纠正。父母会说,你看邻居家某某多能说会道,多能讨人喜欢;老师会说,走上社会后,你们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从现在起就要锻炼交际能力,要不然以后的路会很辛苦;朋友会说,你干嘛这么不自信,去跟陌生人问个路都害羞……

  所以,上了大学后,我总在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报各种各样的社团、跟同学们结伴游玩、克服自己害羞不自信的毛病……

  本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但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当自己更加清楚认识自己后,才发现其实性格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过,很多时候表现的很“外向”时,反而会有种莫名的“扮演感”。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研究——“科罗拉收养工程”,这项工程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一组科罗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权威行为遗传学家普罗密的带领下开展的。

  他们在丹佛地区征募了245名想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的怀孕妇女。然后,他们对这些进入新家庭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在他们的整个孩童时期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人格与智商测验,并对他们的父母也进行相同的测验。为了进行对比,他们还对另外一组由245名家长及亲生孩子组成的团队进行相同的测试。

  结果发现,这个用来对比的团体中,孩子与他们亲生父母在智力和人格的某些方面十分相似,而那些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的养父母则毫无共同之处,尽管他们的养父母16年来一直在抚养他们,供给他们衣食住,让他们读书,让他们学习,给他们关爱,但这些孩子与养父母的相同之处并不比他们与街头任选一对夫妇的相同之处多。

  我从6岁上学的时候,就寄宿在二姨家,整整12年,一直到读大学。那时候,父母都在外地,一年能见上一面就算奢侈了。曾经,我总把自己性格的内向归因于成长的环境,总以为自己的内向是因为从小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母亲每次讲我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也总说我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根本不像是一个内向的孩子。

  这种环境归因论曾盘踞在我的脑海中很多年,直到有一年春节回老家,跟90岁高龄的奶奶聊天,她的一番话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我问奶奶:“奶奶,我小时候还在我爸妈身边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活泼、调皮呀?”。奶奶说:“你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经常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别人叫你你都不去,就在你妈面前特别闹人。你跟你爸年轻时候一模一样,别看你爸现在在人场上能够收放自如,他年轻的时候还不如你现在,刚结婚的时候,出门都怕见这人。后来去外边打工,闯荡了这么些年,才比原来好些了”。

  听了奶奶的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后来看了很多书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是有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性格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人的性格在出生的时候就基本定型。后天的努力改变也许会让你看起来变得很外向,但实际上,这样的外向只是表面上而已,并非真实的自己。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那些不善言谈的人称为“内向型”,而那些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很难停下来倾听对方的人,称之为“外向型”,事实上并非如此。

  美国金牌培训师迈克·贝克特尔在《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一书中是这样区分内向和外向的:

  1、他们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他们不一定害羞,但是,在和一群人相处之后,他们更需要个人的空间;

  3、可能在集体讨论时他们不太容易参与其中,但是,之后他们会独自把问题思考一遍;

  4、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最终结论都是很可靠的,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这样的结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酝酿和归纳总结;

  4、可能一开始的结论略显浅薄,不过,他们会意识到这不过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最后会有更好的结论。

  就我自己而言,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我是典型的内向性格。在生活中,我虽然并不排斥聚会等娱乐活动,但往往一阵狂欢过后,我特别期待能够快点回到家中获得宁静,从宁静中恢复能量;在工作中,我对出差也是有那么一点点排斥,每次出差都会特别累,唯独比较享受的就是出差的时候,可以在高铁或飞机上看自己想看的书,并且还比平时高效很多;对于问题的思考,就更加明显了,自己往往倾向于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再表述,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说。

  我们生而具有不同的性格。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要改变这种独一无二性,而是学会接受和赞美它。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的独一无二性,我们就能够用这种独一无二性影响他人了。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内向和外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称那些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为外向;另一些把生命力指向内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的人为内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内向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说到内向,似乎总是与敏感、保守、自卑、沉默寡言等同。因此,当我们被别人打上内向的标签时,总是会有一种被歧视或谴责的感觉,内心深处也涌现着不满:“我内向怎么了?难道内向有错吗?”

  不管我们是内向, 还是外向,这都不是错误。我们越是煞费苦心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向,将这种性格独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你本身好静,那就不要将自己和身边最外向的人相比较。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就像拿着苹果和橙子比较没什么两样。任何时候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都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学会与其和睦相处。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由内而外地形成积极的观点,进而吸引他人。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内向是有优势的。过度外向的人往往坐不住,看不进去书。你能看进去,你还能思考,你的内在价值可以很高很高。还是那句话半岛体育,谁也没说过朋友多就一定好,你要是平时多钻研一下你的专业领域,少出去“社交”,兴许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社交不是必需品,广泛社交更不是,他们都是加分项,不要也罢,关键是你自己要有一技之长,要懂得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不管内向还是外向,都有性格上的优势,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才是成功的关键。

  1、当你表现出性格优势时,你会有“真实感及拥有感”,一种必然如此的感觉;

  2、 当你展示优势时,你会很兴奋。运用这个优势让你情绪激昂,让你欢乐、热情高涨甚至狂喜;

  3、当你发挥这个优势时,你会有快速上升的学习曲线。你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方法来加强你的优势;

  (1)智慧和知识,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 5 种性格优势;

  (6)精神卓越,包括对美和优点的欣赏半岛体育、感激、希望、幽默、灵性 5 种性格优势。

  与此同时,他们还编制了一套可以测试出性格优势的问卷,完整的问卷由200道题目(还有一份只有24道题目的简版问卷),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测试一下(问卷链接)。

  回忆那些给你带来成就感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性格优势。我们的经历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那些让你有成就感的经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能体现性格优势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川藏线骑行,它反映的是勇敢、坚持、团队合作和对美的欣赏等性格优势;比如演讲、培训能力的锻炼,它反映的是热爱学习、自我调节和领导力等性格上的优势。

  我们总是根据性格来选择合适的榜样。很多我们认可的榜样,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标杆,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朝着他们看齐。就拿自己来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和白岩松,喜欢他们写的故事的真实和深刻,所以,自己写东西也就渐渐有了那样的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性格优势。

  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做一些尝试,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当你不断获得成就感的时候,自信就油然而生,性格上的优势也就能够发挥出来。同时,你还要敢于去尝试和探索一些曾经让你害怕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那你就可以变成一个强大的人。

  作者简介:杨何,栗子专栏作者,擅长知识管理、PPT制作和数据分析,喜欢骑行、旅行和写作。微信公众号:栗子(urchestnutl)。

  普遍认为石头静物没有性格,有些人认为动物没有性格。我过去认为思想简单的人由于做事规律显而易见,仿佛是设置了程序的有机体,也就把他们归为没有性格的一类。但我在平视或者仰视一些人的时候,因为看不清看不透,觉得他们有很强思维/个人主观意识/性格。

  人的性格,来自不断动态变化的自身处境,是外在的反作用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结果。(虽然是人的行动去触发,但为什么这么动,而不是那么动?)

  (是否大家都是程序,没有高尚与否,只有复杂与否、接近自然与否?如果是这样,便少了鄙视,少了羡慕,心态能平和一些)

  至于判断,自己身处其中是看不清的。就像人如果不通过反射物,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全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