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半岛体育专访养育届的“仙女教父”、游戏力理论创始人科恩: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半岛体育育儿过程中,家长们有着诸多焦虑:孩子成材缓慢、不会沟通且缺乏自我决策力。六一儿童节之际,外滩君邀请到了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著名养育理论——“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下文中,他将结合中国家长的特质,从三个方面与我们聊聊如何“真正看见孩子”,与他们在轻松的氛围同成长。

  在外滩君上周发起的微博投票中,超过50%的家长已经准备好,或正在为孩子挑选儿童节礼物。

  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家长和孩子或许才能暂时喘口气,陪孩子去他们爱吃的餐厅,一起在公园玩耍。享受没有成绩、排名、升学打扰的,美好的亲子时光。

  但有时,儿童节又仿佛灰姑娘的凌晨十二点魔咒。魔法消失后,家长重新陷入日常焦虑情绪,孩子也不得不面临家长的高期待和接踵而至的现实压力。

  Lawrence J. Cohen 美国杰出心理学家,儿童发展教育学家、亲子关系专家

  即使不熟悉他的名字,大多数家长应该也都听说过“游戏力”这个概念,而科恩正是游戏力养育理论的提出者。

  用轻松好玩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刷牙、写作业、不发脾气......“ 游戏力养育理论”,听起来的确像魔法般不可思议。

  但游戏力的核心能量,其实来源于“真正看见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轻松的氛围同成长,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亲子联结,是游戏力的使命。

  2001年,科恩发表了第一本著作“Playful Parenting”,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愿每个孩子都被倾听,愿每位父母都被支持”的梦想,为科恩的理论刷上了温暖的底色,加之切实可行的方法,“Playful Parenting”广受追捧,被翻译成了14种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畅销书。2011年,中文版出版发售,书名就叫做《游戏力》。

  值此游戏力理论提出二十周年之际,科恩推出了为中国父母量身定制的最新力作——《游戏力养育》。

  在接受外滩君采访的过程中,科恩表示:自己深切感受到中国家长普遍较高的焦虑度,并希望游戏力能够提供一定帮助。

  针对更为普遍的前两点,有何解决方法从而缓解家长焦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孩子最需要建立的是哪种能力?科恩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他的看法与建议。

  采访过程中,科恩有时还会与同事角色扮演,生动幽默地展现游戏力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

  夸张的表情、丰富的肢体动作......虽然已为人祖父,但科恩看起来依旧像个可爱的孩子。

  自2016年科恩应邀与简耕教育一起,在中国举办专业人员研讨会、父母工作坊、教师工作坊,多年来科恩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来中国两次的频率。

  在此过程中,科恩接触到了几百位中国父母,深入了解了中国家庭的喜怒哀乐、压力与挑战。

  就其个人感受而言,科恩表示,相较于美国,高焦虑状态的家长在中国的确更加普遍。

  “二十多年来,美国家长其实也在变得越来越焦虑,但高度焦虑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在中国半岛体育,这个群体的比例更大,并且中国家长尤其在意孩子的学术成就和‘成功人生’。”

  这样的目标,加之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让家长不自觉地拔高对孩子的期待。于是,当孩子无法达到要求时,家长就会感到焦虑、紧张,甚至有种挫败感,陷入“孩子是不是就比其他同龄人差”的情绪黑洞。

  信中写道,她和10岁的儿子关系始终有些紧张。她认为儿子学习不够努力,脾气太大。并且,她一直觉得自己对儿子的要求不高,疑惑儿子为何就是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他们一起参加了亲子夏令营,妈妈才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都是这样,不会总听父母的话,容易着急、发脾气。

  她还发现自己对其他孩子更加宽容,对儿子反而比较苛刻。意识到这点后,她开始理解儿子,也自然而然更有耐心。

  因此,科恩告诉外滩君:“首先父母无需太过担心,每个父母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对孩子有过不符合他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期待,这很常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降低自己的期望,而是要以相对轻松的心态来看待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点更加重要。”

  也就是说,家长可以试着保持“放松的高期待”,从而将焦虑值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科恩的新作中有这么一句养育原则:高标准可以接受,但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只有满足这些标准才能获得父母的爱。

  视频中的小女孩在课桌前非常伤心,一旁的爸爸可能也受情绪影响,不仅没有安慰女儿,还说:“你没捞着好的吃还是没捞着好的穿?你没有笔还是没有本?”

  视频的后半部分,是女孩一个人的哭诉。从中可以了解到,女孩自己也为了成绩感到着急和担忧,而爸爸平时的表现,让她觉得自己是爸爸心中的最后一名,爸爸更喜欢别的小朋友。

  女孩真正需要的,是爸爸给予的安全感和陪伴。但是,视频中的爸爸没有对女儿的情绪表示理解,也没有真正听见女儿的心声。

  视频反映的现象不是个例,许多中国家长的确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当孩子出现激烈情绪时,自己也跟着生气、暴躁,甚至惩罚孩子。

  这或许是因为,家长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相关经历。可能拥有传统严厉的父母,哭闹结果是斥责或关禁闭,没有大人真正倾听自己的声音,因此不知道亲子之间健康的沟通方式究竟是怎样的。

  因此,科恩认为:家长首先需要接纳并识别自己的情绪。当感受到自己快没有耐心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我需要暂停一会,5分钟后我再回来。”

  在这5分钟里,家长可以用冷水洗脸、打电话给朋友或坐下来冥想一会,让自己冷静下来,看看回去后是否能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情绪。如果不行,依然可以和孩子说:“我还需要5分钟。”

  但无论需要多久,必须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回来的确切时间,否则孩子会感觉被遗弃,与家长的联结也就断裂了。

  当家长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可以搂着孩子,或把孩子抱到身上,一起复盘刚刚引发激烈情绪的事情,倾听孩子的想法。

  这样做,能让孩子明白:有情绪是正常的,家长理解他的情绪并且在意他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在哭闹或尖叫时,他需要的是被听见和理解,而不是断然要求孩子立即停止,毕竟情绪不像水龙头,不能说关就关。

  另外,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不仅限于语言,有时让孩子来做引导者反而效果更好。

  比如,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女儿不愿练琴的故事。通常情况下,她会与女儿谈话、讲道理、分析彼此的需求,但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女儿很难理解妈妈所说的内容。

  女儿虽然早就过了用脚爬的年纪,但某天却开始在地上爬。妈妈不太明白她为什么要装成小宝宝,但还是趴下来和她一起玩。后来母女俩都越来越开心,过了一会,女儿竟然自己就兴致勃勃地去练钢琴了!

  这个例子也可以反映出,方式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倾听、接纳和理解才更为关键。

  为父亲新作所写的推荐序中,爱玛说:“他们(父母)让我认识到,我可以信任他们,同时也可以完完全全地做我自己。这种自信、快乐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帮我健康快乐地长大,并去勇敢追求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

  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除了亲子间的紧密联结外,让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我决策力对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科恩在采访中强调。

  但有些家长往往会过于紧张,或觉得自己动手更加方便,就帮孩子打理好了一切,这种情况恰恰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决策力的机会。

  那是一个非常暖和的天气,他在长城上看到一个小男孩穿着很厚的外套。他对一同出行的老师说:“这个孩子的外套太厚了吧。”结果那个中国老师指向男孩身边的奶奶,并教了科恩一句中式“谚语”——有一种冷半岛体育,是奶奶觉得你冷。

  外滩君和科恩都笑了,他接着说:“但其实,培养孩子自我决策力的开始,就是让他们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冷、什么时候热、什么时候饿了,然后根据身体的信号做出改变,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技能”,而不是家长告诉他要穿脱衣服、要吃饭。

  甚至有时候,孩子已经说自己不冷,家长依旧“不依不饶”地扭转他的想法,并且直接套上衣服。

  即使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实则也在阻碍孩子进行自我决策。哪怕后来冻感冒了,对于孩子而言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孩子会从中吸取经验,将来对自己身体、生活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

  科恩记得,小时候的爱玛在玩大富翁时,会自己编造一些规则,有的家长可能会纠正孩子,但科恩认为,这时候应该让孩子主导,按孩子的规则玩游戏。

  因为孩子在遵守真实规则之前,她也需要把规则本身当作一种游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

  果然,后来爱玛主动要求按说明书的规则来玩。科恩说,因为她知道自己准备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科恩尊重爱玛的选择,因此爱玛对于怎么玩、玩多久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权,于是自主决策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孩子的成长,实则就是慢慢掌控自己生活的过程。如果这个能力没有建立起来,孩子长大成人后会非常迷茫:

  在游戏力理论发展的二十年来,很多人会误解,以为游戏力就是和孩子做游戏,或学到了一种游戏就回家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结果有时并不管用。

  但实际上,科恩始终强调游戏力养育的核心是“看见孩子”,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结,这不仅仅是方法和游戏,而是一种养育思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