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半岛体育迎世界儿歌日:儿歌被恶搞不能怪孩子

  半岛体育《卖报歌》、《数鸭子》、《采蘑菇的小姑娘》

  单看这些歌名,浓浓的怀旧风就在70后、80后内心荡起了涟漪,很多人下意识便唱出记忆深处的曲调和歌词,不过现在,这种群体共鸣的情况,在90后、00后的身上却成稀罕。不仅稀罕,现在的小学生中还流行恶搞儿歌。

  今天是“世界儿歌日”,中国儿童歌曲出路在哪里?记者采访多位儿歌创作领域人士,了解到原来儿歌也能唱出嘻哈风!

  19日,记者来到一家书店音像专柜,少儿音像区中多数为国内外动画片主题曲,还有些英文歌、古诗词等儿童教育类音像制品,名为“儿歌精华”或“经典儿歌”专辑中,《春天在哪里》、《娃哈哈》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儿歌收录居多,新创童谣少之又少。

  据音像制品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上小学的孩子,就很少买童谣或儿歌了,他们更多会选择流行音乐专辑,买儿童歌曲的家庭,普遍孩子在5岁以下。”

  从事运输行业的谢先生,谈及儿歌话题很感慨,“我儿子今年8岁,我1980年出生,小时候老师教唱《一分钱》、《上学歌》,我们感觉好听朗朗上口,但现在,歌词全被儿子恶搞了。没办法,经典儿歌在新一代儿童身上,根本不吃香。”

  “我小时候,也常常和一帮朋友一起唱恶搞儿歌。”正在某高校读大四的詹甫成说,当时他们恶搞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学习、学校、游戏、作业、师生和朋友等,有时也传唱其他“流行”恶搞儿歌,比如,“我去,老师睡着了,点燃火,我就跑,轰的一声学校就没了。”詹甫成说,自己有时也会听见一些小孩唱恶搞儿歌,或者一些网络歌曲,其中不乏情爱之类的内容。

  与詹甫成一样,作为一名80后,市民叶燕,小时候也传唱过类似的恶搞歌曲,不过,成为妈妈后,她觉得恶搞儿歌或者绕口令,可能会让孩子的思想过早成人化。“有次,我女儿念了一首绕口令,小燕子飞飞,五阿哥追追,幸福的尔康可怜的皇阿玛,失去了香妃”叶燕说,当时我很吃惊,问女儿从哪里学来的?女儿说,是同学编的,大家都在传。叶燕叹了一口气,和当年不一样,现在的恶搞儿歌也向成人化升级了,“现在,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不愿意让女儿唱类似歌曲。”

  网上有一项专门对孩子唱恶搞儿歌现象的调查,极个别网友表示,他们也唱过恶搞儿歌,只图好玩,没什么。“我上学时也唱,当时觉得好奇嘛,好玩。”网友“小芳”说,自己回家时还唱给爸妈听过。网友“王子”也表示,自己读书时还编过搞笑版儿歌。

  不过,大多数网友还是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应该维护儿歌的纯净,要多创作好歌给孩子。“强烈要求维护儿歌这片净土!”网友“云水禅心”说。

  网友“18斤”说,现在写儿歌的,越来越少了。好的儿歌越来越少,加上娃娃听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不像过去那样口口相传。现在MP3、电视、收音机、电脑,哪里都在放歌。“因为没有更适合孩子们传唱的儿歌,而那些老儿歌,难不成让他们天天挂在嘴上哼哼,也太旧了点儿吧。”网友“穿越”说。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因为现在新儿歌缺失,过去的经典儿歌,虽然内容也很快乐,却没有真实地反映当代儿童生活,因此他们才会改编这些歌曲。她表示,儿歌也应该与时俱进,“最好请幼儿园、小学老师来创作半岛体育,因为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感受。”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邓楠楠老师分析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恶搞儿歌是孩子们的一种叛逆表现和对外界事物的盲目跟风模仿。然而,就如同小学生模仿大人的吸烟行为一样,他们的恶搞行为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并没有恶意,更不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现在,由于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不够,导致各种的娱乐内容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生活在其中的儿童,因为缺乏鉴别力,难免会来者不拒,拿来就用。

  邓楠楠说:“面对孩子恶搞儿歌的行为,父母要淡定,要陪伴,要倾听,通过倾听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了,我们或许会恍然大悟孩子依旧是那么纯真、无邪半岛体育!孩子的恶搞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家长可以通过多陪伴孩子、多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方式,把孩子的创造力引导到适合他们的各种活动上去。而斥责、打压会适得其反。”

  小学生音乐课本刊登经典儿歌,但却得不到新一代孩子的认可。对此,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任意分析,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让当代孩子无法与老歌产生共鸣,“就拿《一分钱》说,现在孩子可能连一分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交给警察。歌词不贴近当下生活,不时尚的曲调,无法PK流行音乐节奏动感的音乐风格,加之国内没有成型的儿歌商业市场,作曲家群体缺失、年龄偏大的现状,儿歌创作力出现疲软。”

  此外,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也发表看法,认为现在一些电视台、电台,为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忽略儿童歌曲的播放,“其实现在的少儿歌曲、童谣并不少,有许多基层工作者都在进行儿歌创作,但公开播放的平台却不多。”

  被喻为“儿歌爷爷”的音乐人吴颂今是央视少儿频道《音乐快递》儿童歌曲比赛评审,19日他表示,目前国内儿歌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几乎要断代,“与流行音乐行业相比,儿歌词曲创作人经济回报微乎其微,一首儿歌稿费仅有百十块钱,这让年轻创作人却步,每年官方、地方都会组织儿童歌曲创作大赛,但因缺乏关注度,致使流传民间的歌曲非常少,呼吁媒体、年轻音乐人给予儿童音乐圈更多关注。”

  陈爽童星阿尔法御用词曲创作人,致力推动中国新一代儿童歌曲创作研究,谈及未来儿童歌曲如何发展,他说:“让流行音乐唱儿歌,未尝不可。”陈爽说,孩子们喜欢周杰伦、蔡依林,正说明他们具有时尚敏感度,“有家长说流行音乐不健康,其实只是歌词内容不适合孩子,但嘻哈、舞曲、R&B音乐风格没一点问题,所以儿歌应该突破传统,乐曲更加时尚,歌词适应当下儿童生活,就算加进YO~YO~COME ON~嘻哈英文也可以啊!”

  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上创立了世界儿歌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春天到来的第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主题是: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上世纪20年代初,著名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飞飞曲》《好朋友来了》,尤其是《老虎叫门》,均是影响一时、甚至流传持久的儿童歌曲。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卖报歌》《读书郎》以其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延续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在斗争中也自发产生了《共产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少年儿童歌曲创作迎来第一次高潮半岛体育。一批诗人、作曲家如沙鸥、乔羽、郭沫若等,创作出了一批让几代人久唱不衰的歌曲名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是接班人》《一分钱》等。

  ●“文革”中,除了《我爱北京》外,其余的歌曲则因过重的时代痕迹而失去了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迎来第二次高潮,一批歌曲佳作纷纷问世,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数鸭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