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火了100多年的儿歌《小半岛体育兔子乖乖》和它的“父亲”李锦晖

  半岛体育一首《小兔子乖乖》,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了100多年,成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只要唱起这首儿歌,上至七八十岁的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基本上都能无缝对接。

  1891年9月5日,黎锦晖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书香门第。父亲是晚清秀才,共生八子,黎锦晖排行老二,兄弟八人个个出类拔萃,分别在学术、音乐、科学、教育、地质等领域成就斐然,被誉为“黎氏八骏”。

  黎锦晖自幼受乡间民俗音乐熏陶,浸泡在湘剧、花鼓戏、汉剧之中,学过古琴、弹拨乐器,小就展现出颇高的音乐天赋。黎锦晖的父母也很开明,没有阻拦他的兴趣爱好。

  没想到世事难料,就在黎锦晖打算成就一番事业之时,却不得不被迫离开湖南,逃到北京。

  到底是什么让他背井离乡?迫不得已“北漂”的黎锦晖,他的人生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

  那时,长沙的驻军兵纪不严,常常扰民。年少气盛的黎锦晖看不下去,便在《长沙日报》连发多篇文章予以揭露批评。

  1912年7月,为了逃避灾难,黎锦晖来到北京,但他的音乐之路却也因此踏上了新的起点。

  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大中华民国日报》任编辑和主笔。由于该报隶属于,2年后被袁世凯所封,黎锦晖便返回长沙到其大哥黎锦熙宏文图书社当编辑,负责编写小学教材。

  1915年,黎锦晖返回北京,进入北京大学旁听,期间他逐渐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

  受大哥影响,黎锦晖在1916年,参加“国语统一筹备会”,致力于推广国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国语的推广更是达到高潮。这一年,黎锦晖参加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创办的音乐社团,并担任以演奏民间丝竹音乐为主的“潇湘音乐组”组长。

  起初,黎锦晖也只是把音乐创作当成推广国语的一种工具,直到他来到上海,参与编写了全国首次统一的国语教材时,他才开始意识到推广国语已经是大势所趋,要从儿童抓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唱歌跳舞。

  1920年中秋之夜,在北京一处寓所外,聚集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大家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在轻松又热烈的氛围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聊的尽心,聊到兴头上大家便倡议组织音乐社团。

  黎锦晖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就叫“明月音乐会”吧!

  同年,黎锦晖开始了音乐创作,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便是《老虎叫门》,也就是承载了几代人童年记忆的《小兔子乖乖》。

  实际上,这首歌最初是发表在《小朋友》杂志特刊《凉风》中连载的歌舞剧《神仙姐姐》剧本中。当时,并没有小兔子这个角色的。

  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该剧单行本时,把剧名改成了《神仙妹妹》,小兔子的角色也改成了小鸽子。

  然而,之前版本中的小兔子早已深入人心。于是,民间传唱的仍然是“小兔子乖乖”,歌名也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小兔子乖乖》。

  同样是1920年,黎锦晖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这也是中国现代歌舞剧的开山之作。

  这年冬天,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专程来到北京,邀请黎锦晖到上海,继续推广国语。

  1921年,30岁的黎锦晖正式入职中华书局,创立了“国语专修学校”,为了推进国语普及,黎锦晖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为此,他专门发明了“琴语”表演。即观众随意写一段国语,由黎锦晖用小提琴拉成曲调,再由背对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在黑板上写出拼音,并翻译成汉语,看是否与观众所写相同。

  如此有新意的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尤其是附近城镇的小学老师,更是带着满满好奇心前来观看、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小朋友》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少儿读物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刊物。

  此外,黎锦晖作为一个深受民间艺术熏陶的文化工作者,一直秉持重视和尊重民间资源的态度。

  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创作,还是对儿童文学的探索,他始终把民间资源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组织创办《小朋友》的过程中,黎锦晖不仅搜集民间资源,还充分利用民间资源。

  在歌舞排练中,黎锦晖把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比如说唱、游艺、 江湖杂技、舞台动作、武术花招等,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升级,融入表演。

  在《老虎叫门》的舞蹈里,黎锦晖便加入了京剧中的功夫元素,被认为是歌舞剧中的武打戏。

  正是因为黎锦晖的亲力亲为、大胆尝试,让这份小小的刊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每期发行都能突破一百万!

  而这样一本小小的刊物,也在那个通讯、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在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之间普及着国语注音、传播着新文化,让更多孩子体会到文学之美。

  同时,发表在《小朋友》上的儿歌、歌舞音乐作品,也深深地影响着看过、听过、唱过它们的一代人。

  那个时候,年纪尚小的她会和姐姐一起,跟着周刊上《葡萄仙子》的故事化妆、表演。

  黎锦晖一生,创作了童话《十兄弟》数十篇,《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神仙妹妹》等500多首儿歌,《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11部拥有完整故事的儿童歌舞剧,以及20多部歌舞表演曲。

  他的音乐简明轻快,朗朗上口,为中国孩子创造了可以在活泼美妙歌舞中快乐成长的新时代。

  除了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中国第一本儿童刊物,黎锦晖还创造过很多“中国第一”。

  1927年2月,36岁的黎锦晖创办了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同年7月,他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毛毛雨》,由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

  这首歌融合了中国民间小调和西洋作曲方法,因此也被当做中国流行音乐中最早的国际化作品。

  1928年半岛体育,黎锦晖创办“中华歌舞团”,应邀先后到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巡回演出。

  在新加坡时,黎锦晖卯足劲儿,一口气写了100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为的就是赚取返程路费。

  这些“家庭爱情歌曲”,后来由上海文明书店出版,一共16集,其中包括曾经风靡一时的《桃花江》、《特别快车》等等。

  当然,这100首歌曲不仅为黎锦晖换来了路费,也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早期风格,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乐谱出版、歌星培养、电台、电影、歌厅、杂志等一系列娱乐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与流行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形成。

  到了30年代初期,乃至中期,中国有声电影开始起步,黎锦晖更是紧紧抓住机会,让他自成一派的歌曲登上高峰!

  1930年,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团”,后改名为“明月歌剧社”,这就相当于那个年代的娱乐经纪公司,集培训、包装、创作、录制、发行、表演、版权运营于一体。

  不仅打造出黎明晖、徐来、周旋、王人美、黎莉莉等一大批红极一时的歌星,连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家聂耳,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毫无疑问,黎锦晖当时在国内流行乐坛的地位可谓是首屈一指,妥妥的初代流行音乐教父!

  1931年,明月歌舞团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本就大红的歌手们开始歌坛、影坛两栖发展。

  王人美出演的《野玫瑰》,被誉为亚洲好莱坞新星;黎莉莉在《体育皇后》、《大路》中担当主角,成了大家公认的“甜姐”。

  在往后的5年间,黎锦晖为《人间仙子》等10余部电影配乐,其中大部分插曲都是流行歌曲。

  出版了《抗日三字经》,谱写了《向前进攻》、《中华民族歌》等多首抗战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59岁的黎锦晖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工作,负责搜集民间音乐素材和民间曲艺。

  1957年,“特殊时期”开始,黎锦晖的旧事被重提,成了批D对象,被骂是“H色音乐鼻祖”。

  1932年7月,聂耳用“黑天使”的笔名在《上海时报》副刊发表一篇文章,抨击黎锦晖与天一影片合作拍摄的彩色有声歌舞《芭蕉叶上诗》是一部低俗下作,根本不忍直视的片子。

  在文中他尖锐地讽刺黎锦晖的“明月歌剧社”在国内外巡演是:香艳肉感,热情流露,这便是十几年来所谓歌舞的成绩。

  1961年,权威工具书《辞海》首次正式收录“黄色音乐”一词,解释为:泛指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音乐半岛体育。音调淫滥纤靡,矫揉造作,以宣扬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为其中心内容,如《毛毛雨》、《桃花江》、《何日君再来》等。

  回想黎锦晖跌宕起伏的一生,创造无数个“中国第一”,为中国流行音乐开辟先河,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最终却被扣上“黄色音乐鼻祖”的帽子。

  不管怎样,黎锦晖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在中国音乐史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如某位美国流行音乐研究者所说:黎锦晖的出现,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