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半岛体育儿童是什么?_

  半岛体育卢梭又谈到教育的目标,“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接着,他又谈到人身上的“内在自然”和“原始倾向”。这其实 就是后来康德所谓“自然目的”和叔本华所谓“自然意志”。可见,卢梭对后世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多么深远。

  卢梭用“自然教育”“内在发展”“自然的目标”“原始倾向”等概念,将“自然人”形象描绘出来。人的内在发展,具有“原始倾 向”,朝向自然目标,体现自然意志和自然目的。

  卢梭的 教育是培养自然人,而培养自然人,就是培养自然整全的人。这个自然人的内在发展有其自己的节奏、速率、轨 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卢梭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

  卢梭是怎样发现儿童的呢?他是在对人自身的自然性(即天性)的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

  早在卢梭的“第一论”《论科学和艺术》中,他就唱颂天性,贬抑科学、艺术、社会和文化。更具体地说,他是贬抑那个 压迫人的天性的科学、艺术、社会和文化。在卢梭看来,天性是第一性的,知识、社会、文化是第二性的;天性是本, 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为末,因而科学、艺术、社会、文化应当拱卫天性,为天性服务,而不是压迫、贬抑、扭曲天 性。所以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最后,卢梭写道:

  《爱弥儿》开篇就对《论科学与艺术》这段话做了呼应:“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 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 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这就将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斗争关系揭示出来,即,社会总 想改造自然人,从而破坏自然人丰富的内在意蕴,结果会导致自然人的败坏。

  儿童是探索者、哲学家、思想家 人们通常认为求知是一种理性活动,但求知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就 为认定儿童是“探索者”“哲学家”“思想家”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那些具有智慧的伟大学者眼里,儿童是思想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必须完 成自己的哲学创造。他写道:“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 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以惊异的语气脱口喊道:‘我一直试图把自 己想象为另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这个孩子已经触及确定性的普遍性本原之一。他通过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 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弄迷惑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 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他列举了几个例子后说:“任何愿意收集这些故事的人,完全可能编成一部儿童哲学专著。”后来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G. B. Matthews)写作出版了两部收录了大量富于哲学意趣的儿童言论的专著,即《哲学与幼童》 《与儿童的对话》,足以证明雅斯贝尔斯的预判是正确的。 海德格尔说,“哲学乃是真理之建基”,“哲学乃是回归历史之开端的意愿”。每个人必须依靠他自己而不假外力,倾听存在 的寂静之音,领受天命,从开端、从本源问题,建设他自己的哲学,建设他自己的世界图景。尽管每个人的哲学或世界 图景千差万别,但在一定意义上又是类似的,甚至是同根的,所以才可以交流、对话。 每个人的哲学建设是以童心为基础、从童年开始的半岛体育。儿童对世界的好奇、探索、追问、沉思等,是他的天赋、天性在与 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构建起来的,在这种互动与构建中,儿童逐步现实地占有他与生俱来的先验遗产,同时又构建了自己 的世界观,让外部的世界变成具有他的生命特点的世界。 儿童即哲学家。拙著《儿童精神哲学》曾对这一命题的萌生做过研究。对于“儿童即哲学家”这一命题有过贡献的人物, 笔者提到的就有雅斯贝尔斯、皮亚杰、科尔伯格、马修·李普曼、加雷斯·马修斯、苏霍姆林斯基、乔斯坦·贾德,等等。 这种回溯依然限于20世纪的范围。我们还可回溯至19世纪。在1802年3月底,华兹华斯开始创作长诗《大颂诗》。在该 诗第八节第111行,华兹华斯提出儿童即哲学家的命题。华兹华斯认为,儿童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最好的哲学家”, 是拥有人类丰饶的天赋“遗产”的“最好的哲学家”(“Thou best philosopher, who yet dost keep/Thyheritage,……”)。 这是华兹华斯对儿童观的重要贡献,是19世纪儿童观的重要成就之一。

  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教育学始于对儿童的发现。儿童不是“小大人”,这种观念是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发表的关 于儿童的基本观念,史称对“儿童的发现”或“发现儿童”。在卢梭以前,人类社会尚未系统地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根本的 不同,因而儿童实质上只被看作“微型成人”,即小大人。 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提纲挈领地指出,他的教育研究是从理解儿童开始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 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 可以学到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我所研究的就是这种问题……” 这段话既表明卢梭本人的教育研究是以理解儿童为方法论前提的,也表明此前的教育学往往是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 什么”,而不是研究儿童“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什么”;此前的教育学是研究成人的,“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想他 还没有成人哩”。也就是说,此前的教育学是以成人为开端的,而卢梭的教育学首先是从理解儿童开始,从而隐含着这 样的命题:教育学应以理解儿童为起点,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可以说,在教育思想史里,人类是第一次如此显而易 见地由卢梭扯起了儿童中心的教育学旗帜,一种不同于一切旧教育学的新教育学诞生了,这种新教育学就是现代教育学 的另名。 卢梭对儿童的发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儿童的发现体现了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借助卢梭树立起“发现儿童”的历 史里程碑。现代意义的儿童研究由此发源滥觞,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即现代教育学)也成为教育学历史发展的方 向。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儿童研究是卢梭主义的,现代教育学也是卢梭主义的。 在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儿童的发现是周作人做出的。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平孔德学校以“儿童的文学”为题 做演讲,其中有涉及儿童观的内容:“第一,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的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第二, 我们又知道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周作人有意无意中代表中国人对卢梭的“发现儿童”做出应和。 儿童是人,他享有人的尊严与权利。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与世界。

  “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ຫໍສະໝຸດ Baidu难道非要花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你吗?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 的心里吗?要认识你的法则,不是只消反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这就是真正的哲 学了,让我们学会满足于这种哲学吧。”

  这等于说,人是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这句话不由让人想起孟子之“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可见,卢梭的自然人学说与孟子思想是相互支持的。卢梭的自然人与孟子的赤子概念是可 以相互会通的。

  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影响了康德建立自然的形而上学体系,又影响了叔本华关于自然意志的哲学,同时发现了儿童,开创 了从儿童出发的、遵循儿童天性的现代教育学体系。于是,儿童成为教育学体系的中心,儿童成为教育的太阳。

  人的教育(即儿童的外部教师的教育)一旦与儿童的内在教师(即自然的教育)一致,那么,人的教育便是消极的教 育。后来,蒙台梭利对“内在教师”也有所发现。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好像遵循着自然所规定的一个严格程序,它比任何 组织严密的旧学校所规定的程序更加精密、可靠。”“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有一位辛勤的教师,其教学技巧之高可以使世 界各地的儿童都取得相同的成绩。”“大自然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the inner teacher)以优先权。”从蒙台梭利的思想中我们能再次听到卢梭的召唤。

  自然(天性)的教育,其教师是自然(天性);人的教育,其教师是人。这里特别要指出,自然的教育既然是“我们的 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那么,它就是“自然”这位造物主的教育,更确切地讲,是“自然”这位造物主所安排的天性来 做的教育。他接着又说,人的教育应当与自然的教育一致。也就是说,人这位教师应当与人内部的这位名曰“天性”的教 师保持一致。此处所谓“自然”、所谓“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其所指就是自然人(也是指儿童自身)按其本性 规定而自我展开。

  由此,卢梭写道:“我恳求你,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划出 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显然,卢梭认为儿童是天真的、纯洁的,儿童就是自然人,要防止人、 社会、文化对他污染。但卢梭又认为儿童依赖教育、离不开教育。“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 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 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

  当我们将颂歌献给童年献给儿童绝不是贬低成年成人恰恰是让成人了解他个人发展的根系他个人发展的进化史渊源让他了解自己的童年或他曾经是的那个儿童是多么伟大与丰富从而唤起他的自尊自重自爱自信也让他了解周围的人每个人与他一样是多么根正苗红从而唤起尊重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觉悟

  现代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儿童为起点为目的为本位的。例如,杜威将卢梭的教育概念概括为“教育即(儿童的)自然发 展”,他自己则提出“教育即(儿童的)生长”;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而杜威则认为学科的知识逻辑应当符合 儿童的心理逻辑;等等。由此可知,现代教育学是追随儿童的教育学,是以儿童研究为前提、为基础的教育学;现代教 育学一刻也离不开儿童研究。 儿童研究的重要性不止于教育学科。老子“复归于婴儿”、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以及华兹华斯“儿童是成 人之父”等主张,意味着不只是人生应当是儿童本位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也应当以儿童为本位。 因此,“儿童是什么”是教育学乃至人文社会学科的头等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儿童观研究,不断地拷问自己:儿童是什 么?从辩证法角度看,儿童具有多维面相。本文尝试用12条陈述句对儿童的多维面相做些描绘,从而对“儿童是什么”这 一长期追寻的问题做一阶段性小结。 儿童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太多晦暗不明之处,因而在对它的探索过程中,笔者不得不借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尤 其是对现有概念的外延(例如,哲学、哲学家,艺术、艺术家等)做了一些延展。笔者相信,随着世界范围内童年哲学 研究的深入,对儿童、对人、对社会的认识和观念会产生“变动”,相应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中某些基础性概念会出现 微妙的变革。

  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儿童是人,这句话看似平凡,却意味深长。这涉及“人是什么”,涉及历史上“对人的发现”。 现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现,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唱颂自然和人的天性,因而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得 以不断高涨。它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从对外部神灵的崇拜转变到对自身神圣性的发现,在一定意义上推翻了宗教对人 的压迫与奴役,从而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人又发现了自身理性的力量,从而追求政治自由,这便是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倡导,人应当依靠自己的理性而自主自决,因而催生了法国大革命。然而,启蒙运动中的一员大将 卢梭不满理性的独大,而主张亦应给予人的感性、诗性以地位,从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卢梭对儿童的发现,属于浪 漫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就,于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对人的发现,终于在对儿童的发现中实现了新的突破,人的发现在 儿童的发现那里得以初步完成。

  儿童是自然人 通常认为,卢梭在《爱弥儿》这部著作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或称为“发现儿童”)。当然,对儿童的发现是不可能横空 出世的。黑格尔就认为,任何一个概念都走过一段辽远的历史。卢梭对儿童的发现也是如此。他受益于先驱者,诸如夸 美纽斯等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卢梭的景仰。 卢梭是怎样发现儿童的呢?他是在对人自身的自然性(即天性)的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儿童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