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半岛体育儿童自闭症有哪些症状

  半岛体育如何促进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如何促进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多数自闭症孩子语言表达是他们的一个弱项,作为教者要如何教导可以使孩子语言得到发展?首先我们要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自闭症孩子有一个了解,他们可分为:1、有一定语言理解能力,但不会主动表达;2、存在着语音异常、语速异常、音量异常、语调异常的现象。

  一、主动表达需求的辅导很多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往往高于语言表达能力,即他们可以听懂很多日常的话语,但家长反应他们从来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简单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要喝水、我要吃饼干等等,再如当我们抱紧孩子时,他很想离开,使劲的挣扎,甚至大哭大闹,却不会说“放开我”或是最简单的“走”。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家长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在带孩子时,要给他创造主动表达的机会。具体操作如下,重复这个程序,注意每次发出指令时,观察孩子是否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主动说“放开我”),如果不能,反复重复这个程序,直到孩子在有人抱住他感觉不舒服时主动说出“放开我”,要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常常只让孩子做几次后就行了,反复地练习,换不同的人、地点和时间进行泛化训练是使孩子所获得的能力得到巩固的重要条件,否则会前功尽弃。

  举例1,创造机会——让孩子说出“放开我”:①大人故意把孩子抱紧,让他感到有点不舒服;②当孩子挣扎时(辅助)他说出“放开我”;③大人说“真棒”并马上放开他。

  重复这个程序,每次发出指令时,观察孩子是否自己可以做出正确反应,如果不能,反复重复这个程序。直到孩子在看到喜欢的食物时主动说出“我想吃”,注意反复练习和进行泛化,直到孩子会在任何场合下,主动使用这句线,让孩子说出“我想吃”:①拿着孩子喜欢吃的食品给他看,并对他说“我想吃”;②孩子(辅导他说出)“我想吃”;③夸奖“真棒”,马上将食品给他。

  运用同样的原则和技巧,可以帮助孩子表达出更多的愿望/需求,使他说出更长的句子。这个原则和技巧就是,随时随地给孩子设置障碍,创造主动表达的机会,目的是激发孩子表达的意愿,让他体会到表达后得到的满足和愉快的结果。同时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也很重要,如想让孩子主动表达“我想玩汽车”,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汽车或根本不会玩汽车,那么他就没有愿望,也就不可能实现主动表达,所以提高和丰富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必须做的。

  二、言语异常孩子的辅导(语音、语速、语调)1、语音异常的辅导有很多自闭症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仿说出很多话,但发音含糊不清;有的孩子时辨音困难,如果家长说的话太快或太长,他们仿说时就含糊不清;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家长教的方法不当而造成困难,如家长在一开始教孩子说话时特别强调孩子看口型说话,孩子每发一个音都要看着口型,有时是因为孩子过于注意口型的模仿而无法同时做到语音清晰。家长则认为孩子就是发音困难,但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说话是通过听觉辨别而不是通过视觉看的,家长的误区在于以为只要孩子看我的口型就可以说出,而忽视了听的重要性。

  我们在辅导这类型的孩子的语言时要有一些技巧:首先在帮助孩子仿说时,注意使用听觉辨别(有时还可以尝试挡住自己的嘴,让孩子听到),不要一味强调看口型;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某个环节上的困难,进行单音的练习。如有的孩子把老师发成袄师,这说明他对发L有困难,这种情况下,需要返回去练习L的发音;如果L的音也发不出,就要先练习伸舌头向上舔的动作,直到孩子可以发出L,然后再进一步练习发“老”,当孩子会发单个的“老”时,再仿说老师,老师好等。

  值得一提的情况是,有很多孩子单个音说得清楚,放在句子里又说不清楚了。这种情况下,训练者要坚持使用ABA的回合操作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将单音放在句子里说,直到孩子在10个回合里正确反应率达到标准(有9次正确),然后再教孩子发其他的音。

  2、语速异常的辅导有很多自闭症儿童说话时速度很快,有时快到我们根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或有的孩子说话速度太慢,一字一顿每个字间隔太长。

  ①对于说话太快的孩子,可以结合节奏伴随的练习,如边说边做动作da-da-da、didi-da、yiya-yiya等,还有练习发长音如a______、u______、yi______(尽量把音发长、让孩子模仿),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声音,达到控制说话速度的目的。

  ②对说话太慢的孩子,要给练习连续发音,使孩子的气息连贯起来,如pupupu(唇音)、dididi(舌音)等。

  3、音量异常的辅导也有很多孩子会仿说或主动表达,但说话时声音很小或很大,家长常常遇到尴尬,对说话时音量异常的孩子,需要帮助他们练习控制声音,家长首先要训练孩子辨别声音的大小。

  重复下面这个程序,每次发出指令时,观察孩子是否自己可以做出正确反应,如果不能,反复重复这个程序,直到孩子在有人跟他小声说话时他也可以控制声音小声说话,注意反复地练习,换不同的人、地点和时间进行泛化训练,直到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声音小声说话。

  举例:(对说话很大声的孩子)大人:小声地“啊”(甚至到孩子的耳朵边轻轻说“啊”;孩子说“啊”(哪怕只比平常稍小声一点);大人(运用塑造法)夸奖“真棒”)。对于声音小的孩子,练习情况相反。

  4、语调异常的辅导有很多自闭症儿童说话没有抑扬顿挫,或者唱歌时没有调,只是在念歌词,对有这种情况的孩子需要练习音调的运用:可以先找一些无意义的音节,作音调组合排列,加上一些语调进行练习。如yāyá_yà,lēlé_lè,dīdādīdà,yīyǎyīyà……注意,一旦孩子会在单音节中运用音调,一定要回到句子中进行练习。如孩子已经能够分别说出“laǒ”、“shī”、“haǒ”,要测试他在仿说“老师好”时能否模仿出音调,即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在有意识的使用我们正常的说话语调,实践证明,只要家长集中一段时间坚持训练,孩子一定能学会。

  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孩子的声调,当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说话的语调,如当孩子说话的语调不正确时,家长也认可,孩子就以为对了,时间一长就习惯成自然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语速、音量或音调,只有当它们的异常已经严重阻碍了孩子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才有矫正的必要。家长们也不要过于注重发音要绝对标准,使孩子对说话产生畏惧,能够达到用语言沟通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语言康复启蒙:语言康复启蒙(一)大公鸡“喔喔喔”1、训练目的:模仿公鸡的叫声,帮助孩子体会发音的感觉,为表达语言打好基础。

  然后告诉孩子该动物怎样叫。可以借助于体态语如生动形象的手势,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帮助孩子发音,并调动孩子用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3、训练扩展:理解“喔喔喔”是大公鸡的叫声,能把“喔喔喔”与“公鸡”联系在一起。

  (二)这是“爸爸”1、训练目的:通过发“ba”的声音,进一步体会发音的感觉,并初步理解语言。

  2、训练内容及过程:孩子判断正确后要多鼓励、表扬,以激发和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3、训练扩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区分谁是爸爸谁是妈妈,并能主动叫“爸爸”或“妈妈”;当有需求时能通过叫“爸爸”或“妈妈”来帮助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称呼其他家庭成员。

  (三)“耳朵”1、训练目的:帮助孩子理解语言,认识五官及身体部位的名称。

  3、训练扩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五官及部位,如鼻子、手、头发等。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做游戏:妈妈说名称,孩子指实物。逐渐加快速度,要互换角色。还可以指着头发说“眼睛”,让孩子判断“对”或“不对”,也可以进一步让孩子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四)听指令1、训练目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与学习,培养孩子听懂成人的指示。

  2、训练内容及过程“过来!”“去,找爸爸!”“手脏了,去洗手!”“把毛巾拿过来!”等等。

  3、训练扩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很多,请家长抓住当时的情景,把该情景的关键词或句子教给孩子,并对孩子提出要求。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学到的语言运用起来,逐渐达到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目的。

  (五)好吃的东西1、训练目的:结合一日生活,学习一些食物名称或一些相关的内容2、训练内容及过程:“宝宝,喝奶!”“菠菜好吃吗?”“西瓜是圆圆的”每次吃饭时,家长都应适当地给予孩子语言刺激或与孩子进行交流。

  3、训练扩展:利用吃的过程和食物的多样性,根据孩子掌握的语言程度选择训练内容。争取在每餐都使孩子获得一定的语言。

  家长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这是巧克力。”家长问:“你数一数,有几块巧克力?”孩子回答:“1,2,3,,,”3、训练扩展:有关数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如“1”和“许多”,“一样”和“不一样”,数的理解与组合等等。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教。如:吃饭时让孩子拿碗筷并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吃饭?”“爸爸没下班,家里有几个人?”等等。

  (七)做客1、训练目的:培养孩子把尝到的语言运用到社会交往中,真正发挥语言和作用。

  3、训练扩展:生活中还有许多礼貌用语,如“对不起”“没关系”“请”等等。家长要把握好适当的情景,教孩子用好礼貌用语。这不仅使孩子学到交往中的语言,还培养懂礼貌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八)品尝味道1、训练目的:通过味觉等感官代偿听觉,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2、训练内容及过程:“这是什么?”“葡萄。”“尝一尝,什么味儿?”“不好吃!”“葡萄酸。”3、训练扩展:用同样的方法感觉其他味道,如甜、苦、辣等。还可以用触觉、视觉等代偿听觉,以利于更好地学习语言

  家长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ABA:家长应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ABAABA”是英文的缩写,就是“应用行为分析”。有人说ABA是专门用来训练孤独症的,这是错误的。ABA是一个很广泛的科学。在这里有两块内容大家容易混淆。一块叫ABA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你可能随时用到,永远都不可能过时和失效的东西。比方说,要强化孩子。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你要给他表扬、强化,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第二块是ABA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套成体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路径。比如,回合实验教学,就是告诉你,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如何做。是根据自闭症孩子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些缺陷的特点,按照ABA的原理和理论设计出来的教学训练体系。这样的方法是可以革新的,可以随时改变,只要对孩子有好处,那就可以变。

  ABA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ABA国际年会上,与会的人员各行各业,教育、生产、组织管理都涉及这里面的东西。ABA研究的是人们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决定的。比如说,你在这里读文章,读完之后感到有启发、有收获、对孩子有好处。“读文章”的行为产生了“有收获”的结果,这样,结果会决定以后读这种文章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说:结果决定了行为,不是一个刺激本身决定了行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这个行为之后得到什么样结果来左右,或者影响的。

  比如我们训练自闭症孩子,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为什么要让他出现这种行为,就是说他的一个行为得到了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表情的变化,也可能是吃的、玩的东西,也可能是某个行动的机会,比如带他到外边玩一类的行动,要这些结果来促进某个行为再次出现或者是减少。这就属于操作性行为。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商店,孩子看见了他想要的东西,当时就要。妈妈告诉他先不能吃,得先付钱。孩子不等,着急,于是哭闹。这时,母亲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为孩子付钱,买了孩子想要的,满足了孩子。半岛体育在这里,孩子的哭闹,他是怎么左右环境的?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所以,下一次在商店同样的情景下,他就会继续哭闹,或者苦恼的可能性增加。

  再举例:如果这次改了,换了爸爸。爸爸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无休止地闹下去。这时,孩子哭闹的结果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下次跟爸爸出去,碰到同样的情景,孩子哭闹的行为可能就减少。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是因为孩子看见妈妈的刺激就决定了他哭闹的行为呢?还是因为行为(哭闹)的结果(得到东西)决定了行为呢?显然,是因为结果。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下一次他还会哭。这就是结果决定行为。

  孩子真正明白了吗?不尽然。是一种下意识的,到了这个情况,只要是你哭,东西就来了。他不一定了解哭的结果和行为的关系。他的行为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种行为的规律不一定被人意识到,但是人们的行为却遵从着这样的规律。

  比如,有个孩子在姥姥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自己在地上跑,自己玩。只要姥姥在,他就一步也不跑,非得让姥姥抱着他。这是一个刺激控制。姥姥在场,就产生抱着他的结果,这个结果总是跟姥姥相伴随。只要姥姥在,就让姥姥抱,不抱,就发脾气。

  ABA原理使用到自闭症患者身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是针对孩子的过度性行为。(过度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意让他出现的行为。比如,目光对视,我们想让他出现,他没有,这叫做“缺陷”。他打你、咬你,这种行为我们不想让它出现,它出现了,这就叫过度性的行为。八十年代后期,ABA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开始针对缺陷性的行为。

  ABA在针对过度行为的干预。比如撞头、咬自己、揪头发、摔东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最能体现行为分析的技术。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A、比如撞头,撞头之前当时的背景、环境是什么?什么人在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向他提了什么要求?干了什么事情?B、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描述具体行为。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有问题。描述孩子时说,孩子不听话,孩子发脾气、不听指令等。这不是问题行为的具体描述,具体的表现才是问题行为。C、当问题行为出现了,环境有什么变化?周围的人有什么变化?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因素都呈现了,这个问题行为就好处理了。

  下面具体分析ABC这三个因素。孩子通常会在哪些时候有问题行为?也就是环境当中的触发因素。一个就是等候。孩子不等候,马上就要,只要让他等,就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不一样,打滚、哭闹、咬人、打人。再一个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对孩子说:你要再玩水,妈妈就不爱你了等,孩子就会哭闹。还有:被要求的时候;终止他喜欢的活动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遭到忽视的时候等等。

  自闭症的孩子也需要别人注意到他的要求,当我们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受到挫折,比方说我们要教孩子串珠子,孩子穿一下的时候不发脾气;穿两下的时候就有点急;三下穿不上,他可能就要扔东西了。

  以上这些是一般性质的。针对我们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而且背景也不一样。回顾一下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在什么样情境下、在什么诱发因素下他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具体化、个体化。

  B因素应该是最容易掌握的,但却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地方。家长最愿意呈现的问题是:他不听话怎么办?他发脾气怎么办?他容易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是:常见的问题行为:攻击别人、自我伤害、破坏、逃跑,还有自我刺激行为。

  有的自闭症孩子喜欢掐人。你要跟他亲近一下,他就过来掐你。这不是为了表达对你的反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有的孩子可能要看你的反应。我在诊视孩子掐我的时候,我一般都面无表情。一般人不是这样,包括孩子的妈妈被掐之后,表情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变化得非常自然、贴切,让孩子一下子就能记住,下次他还想掐一下,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反应。

  有的正常的孩子你要想干预他的问题行为,他会“呸!”吐你一口。这个时候怎么办?是躲避、退后?那他吐得更厉害。如果他越吐,你朝他越靠近,他的这个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自伤行为也有很多种形式。破坏行为,象扔东西、摔东西等等。比如在机构里,孩子练着练着,突然“哗啦”一下,把所有东西划拉到地上去了。这时候你怎么办?有的老师很讲原则:捡起来!孩子乖乖地一个个捡。捡完了,好不容易坐下,“哗啦”,又给扔一地。这是在教孩子“你这样做就可以不串珠子”,他逃避的是你的教学。

  自我刺激行为是难以矫正的,因为行为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强化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摇手,不停地摇,不管有没有人在。

  这些问题行为大多是能矫正的。通过我们自己区别行为,不同的行为给他不同的结果,行为就会改变。对自闭症的孩子,大家感觉自我刺激的行为要多。事实上,不是这样。在自闭症孩子里,真正由于自我刺激而引起问题,不到五分之一。我们看到的自闭症孩子,大多数问题行为都是有一定社会性的。

  C因素,常见的结果。问题行为出现了,往往会得到哪些环境的变化呢?第一就是得到了注意,这是最常见的。之所以成为问题行为,就是它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第二个就是他逃避了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比如让他捡垃圾,他一哭闹,就不捡了,家长就不了了之了。或者你让他作训练,他一哭、一打滚,你就妥协,等等再训练等等,这都属于逃避。他一闹,你本来坚持的东西就不坚持了,这就是变化给他的结果。第三个就是实在的强化物。我见过一个孩子,不到两周岁。这个孩子只要一上街,跟人家的孩子一照面,人家手里的东西就成他的了。这就是问题行为。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有这样的情形:孩子从人家手里一下子抢过来东西,对方的孩子肯定哭闹。于是家长就会说:孩子,还给人家!这样,你的孩子也会哭。如果对方的妈妈看这个东西不重要,就给他了,那他的问题行为就会持续下去。

  如果对方必须要回东西,那就会有一番纠缠,最终家长硬把东西抢过来还给人家。从他夺人家东西,到还回去,没有5、6分钟时间是解决不了的。这期间,孩子一定会呈现一大堆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的结果是:我通过这些行为,使我喜欢的东西在我手里保留了5、6分钟。假如你从一开始,不管东西贵贱、大小,马上从孩子手里拿走,不给任何反应,不给任何言语,直接还给人家,这个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的。

  A因素的分析应当包括:这个问题行为通常什么时候出现?通常在哪个地方出现?出现的环境是家庭、学校,还是幼儿园?还是商场、大街上?行为发生的时候谁在场?当时他周围是什么人?行为发生之前有什么事情或活动发生?当时正在做什么?紧跟行为之前,别人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在行为之前孩子是在做别的什么事情吗?何时何地、在什么样情况下、跟什么人在一起他的这种行为最少?要想了解孩子发生问题行为背景,我们就需要搜集以上这些材料、这么多的信息。

  B因素的分析也就是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前面已经罗列出来。问题行为大致不出这些类别。如果孩子不会大小便,不能自理,这不是问题行为,这是缺陷性的行为,需要我们教他。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既动手,又动脑。有的家长在学完之后,就回忆孩子以前的行为表现,然后根据A、B、C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把B因素定义出来,问题是什么,描述一下。前两天孩子发生的问题是什么,什么表现,接着分析在什么样情况下发生,发生了之后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了解孩子的过程。

  比如,刚才家长提的一个例子:孩子在幼儿园不好好听课,总想往外跑。那么,你让他跑吗?你要让他跑,你允许了,这不算问题行为。你不允许,要他留下,这个时候他有什么表现?是哭?发脾气?那这个时候问题行为就出来了。行为出现后,老师怎么处理的?是让他出去了?还是强制让他在这个环境里继续待着?这就是问题行为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如果这个行为经常出现,那每一次出现的情境你都做这样的分析,最后你的A、B、C资料就会很丰富,这是找到干预方法的基础。

  但是要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策略,不是很容易的。要结合自己的孩子,提供具体的情境,我们才能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措施。谁对孩子最了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有心人,学到这些东西要拿过来用。用的过程中,也许会失败,“我就是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去做,可是结果还是不成”。你可以回过头来再记录,再分析,然后咨询专家,这个时候专家就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你解答问题。

  附: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莫被一时之得失冲昏头脑,一味陶醉于暂时的胜利。自己一定要居安思危,切莫居功自傲,洋洋得意。陶醉胜利,意味着驻足停顿,陶醉胜利,意味着失去警惕。人生路上要永不松懈,胜利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路标。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思考是一件最辛苦的工作,这可能是为什么很少人愿意思考的原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温馨提示:如需在知乎里咨询精神科问题和心理咨询辅导请点击我的知乎主页进行付费咨询,请勿私信;本人临床脑科/精神心理科十余年经验、擅长根据病患个体不同的具体情况,半岛体育从整体生理/心理基础上、制定最低副作用,反弹性最低,疗效较为显著综合方案来调整脑科/精神科/心理科/疾病;(文章中如有提及用药建议,患者请勿自行用药,应当咨询当地正规资质的三甲医疗机构根据个体差异化来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