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融合教育时代的来临为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提半岛体育供了理论基础

  半岛体育近年来,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人数占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总人数的37.08%,成为随班就读特殊儿童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但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不稳定、社会性发展水平低使其面临着被接纳度低、入学适应不良的困境。

  可见,对小学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入学时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状况的评估以及入学后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融合教育思想在1994年被首次提出,意味着融合教育时代的到来,它打破了先前特殊教育的“隔离式”教育形态,为全国各地政府制定融合教育目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在此理念的广泛宣传影响下,同年,我国发布了首部关于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性政策,继续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在之后印发实施的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中,都强调要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

  此外,有相关报告再次指出,我国残疾人融合教育以随班就读为主要践行模式,推动融合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且我国教育部公布的随班就读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25.6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3.58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比例的49.47% 。

  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安置模式。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打破隔阂、减少障碍,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更多的特殊儿童开始随班就读。2017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和其他残疾这四类统计小学随班就读的人数。

  根据教育部在2021年8月统计的我国接受随班就读的六类特殊儿童人数发现,半岛体育2021年进入小学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学生有111490人,占随班就读总人数的 37.08%。

  其余依次是,肢体残疾占比28.10%,听力残疾占比11.26%,视力残疾占比6.74%,多重残疾占比6.47%,言语残疾占比5.74%,精神残疾占比4.62%。

  智力障碍儿童已成为小学随班就读的主要人群,因此有必要对该类特殊儿童展开研究。

  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关键过渡期,情绪与社会性准备良好有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促进儿童入学适应。

  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将美国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归纳为五方面内容: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知识、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言语发展、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发展。

  其中情绪与社会性问题的被提名率最高。一项研究中也表示“情绪与社会性”领域的入学准备得到最多的关注。

  婴幼儿期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就已发展,这种发展的进程可以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包括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与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社会技能、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紧密相关。

  患有社交和情绪情感延迟或缺陷的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为内化和外化障碍的风险会增加。且良好的情绪发展水平和社会性发展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可以减轻低水平认知技能的负面影响。

  也对就业率和职业成果,如工资和职业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情绪稳定、责任心、自尊和低焦虑已被证明是与工作成功和高收入相关的重要特征。

  由于智力发育相对滞后、认知活动领域有限以及思维不灵活,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情绪发育明显延迟。

  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无深刻性情绪体验,伴随一种喜怒无常、情绪激动且经常兴奋的状态。并且很难识别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获得的情绪体验的强度通常与接受外部刺激的强度不对应。

  难以按照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控制自己,使得情绪表达更直接并且不受控制,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这种情绪不稳定以及不良行为问题会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中处于一种被隔离状态,不利于儿童的入学适应。

  虽然伴随着发展缺陷,但是其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也遵守着一般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一时期智力障碍儿童要在同伴交往中逐渐掌握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以及在成人支持较少的情况下建立和管理同伴关系和友谊的能力,并逐渐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何时以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并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此外,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可以预测成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做好情绪与社会性的入学准备非常重要。

  此次研究充实了以往关于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内容,丰富我国特殊儿童入学评估工具。

  更好地为智力障碍儿童做教育安置,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并为今后特殊儿童入学准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人员通过对小学随班就读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的调查,编订《小学随班就读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入学准备评估量表》。

  该评估工具能够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入学评估依据,为智力障碍儿童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同时便于小学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减少不必要问题的 产生,为特殊儿童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可能性。

  全纳教育是一种没有排斥、歧视和分类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它要求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每个儿童的不同教育需求。

  至此,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关注人的长处,回避他们的弱点,它用新的理念探索所有人的能力与价值。它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他们学习。

  教育要为所有不同群体的人创造学习机会,满足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所有需求,并从中开发人的潜力,懂得相互尊重。要尽最大努力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关于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首要关注的是情绪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早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八大阶段。智力障碍儿童认知发展缓慢,入学年龄适当放宽,小学随班就读时儿童正处于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四阶段,所面临的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渴望了解事物的规律,注重事情结果,儿童开始为自己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而自豪。

  这一时期,正规的学校生活开始改变儿童的生活方向,设定了新的目标和期望,并对儿童的行为类型和活动施加新的限制,并给儿童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交互动。

  儿童想在学校学习实际技能,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很容易受到同学、老师、课程、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影响。

  在学校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效能、自尊和勤奋感的发展。然而,对于在学业上遭受太多挫折的儿童来说,勤奋感不易建立,甚至可能会被自卑感所代替。

  当自信和自尊受到挫折时,社交互动就会受阻,儿童会逐渐发展出消极的自我认同。

  而家庭、学校和课外活动的经验是儿童解决勤奋感对自卑感冲突的基础。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心理冲突。

  积极化解冲突,在人格发展中收获美德,就能顺利地从前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否则,会出现精神危机和情绪障碍,不利于人格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