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半岛体育世界儿歌日 儿童无歌可唱

  半岛体育编者按:昨天是世界儿歌日。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儿歌也有节日。可是在这样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却面临着无歌可唱的尴尬局面。“灰色儿歌”趁机流行校园,带暴力甚至色情倾向。新儿歌创作面临困境。

  事实上,在中国乐坛,儿歌已到了“失声”的地步。幼儿园里孩子们学唱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儿歌””;今年央视春晚上,儿歌节目被流行歌手韩庚演绎的“年传说”所取代。同时,记者了解到,一些“灰色儿歌”流行校园多年,像“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向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拿钱”……

  记者在重庆市购书中心了解到,整个中心关于儿歌的书籍很少。一本《经典儿歌大全DVD》,里面收集了384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唱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比如:《一分钱》、《小燕子》、《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两只老虎》,里面的新歌只有37首,选自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的金银奖作品,不到老儿歌的10%。

  在解放碑、三峡广场一些书城货架上,大多是儿童喜欢的卡通类书籍、漫画等,零零散散的三两本“新编儿歌”不外乎“新瓶装老酒”,比如半岛体育,《新编儿歌365》,“荟萃”的也是几十年来的儿歌精品,几乎没有创新作品。

  “和卡通、漫画类刊物相比,这类书籍销量差得多,所以摆放在了不显眼的位置”,重庆购书中心一位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小燕子,穿花衣”“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无论是幼儿园里教唱的歌,还是音像店里售卖的CD,如今小朋友们学的儿歌,大多还是那些传唱多年的“老儿歌”。

  作为孩子最初的艺术启蒙,一首好的儿歌能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老儿歌尽管旋律优美,但内容已严重与时代脱节,那些唱着“捡到一分钱”的孩子,连一分钱长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半岛体育。

  “儿歌创作的专业性很强,太流行的曲风孩子们唱不了,太老套的他们又不爱听,这个尺度很难把握。旋律线是歌曲的生命线,如果没有一条好的旋律,再漂亮的和声、再时尚的编曲、再华丽的包装也无助于歌曲的推广。另外,专心致力于儿歌创作的词曲作家不多,本地乃至全国也没有一支年轻的专业儿歌创作队伍。”谈及新时代儿歌作品短缺,万飞分析说。更重要的是,目前儿歌创作的报酬极低,以至于曾有过打造新儿歌梦想的年轻作者,因受困于资金,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

  儿歌创作难,推广更是难上加难。“我曾认为写儿歌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做到一定层面后才发现它并不简单。写词靠点子,作曲靠动机,编曲靠想法,录音靠经验,缩混靠技术,推广则靠资金。”万飞告诉记者,儿歌创作者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写好儿歌,一首儿歌创作、制作完成后,需要专业平台及专业人员进行宣传、推广。但由于整个儿歌市场目前是脱节的,导致创作者还要负责歌曲的制作和推广。谈及此,万飞有些困惑,“写得再多再好,推不出去,久而久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流失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儿歌自然也就凤毛麟角。”

  其实,儿歌推广之难,归根结底在于资金的缺乏。以流行歌曲来说,“词、曲、编、录、混、宣、推”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而严谨的流程,但儿歌由于不挣钱,没人愿意为此投入。“从创作到制作,再到推广,这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做支撑半岛体育,当这一切都只能靠创作者一人来承担时,儿歌市场自然只能萎缩。”万飞说。

  传统儿歌传承面临断层,一些新儿歌缺乏童心童趣!”戚万凯举例,全市从事儿歌创作的人加起来不过三四十人,而且他们年龄较大,大多是退休以后搞创作。而目前全国唯一的儿歌刊物是巴南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一个内刊《巴渝儿歌》,印刷量也就1000余份。此外稿费低,一件作品稿酬只有四五元至十元。现在的儿歌创作者大多是凭爱好和兴趣,而且儿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创作,作者必须心地善良、单纯,有爱心,有童趣,了解儿童心理。

  87岁的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老人说,从专业角度讲,儿歌是属于儿童文学范畴,是儿童文学中的小弟弟。儿童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需要童趣,但实际上很多作品“深”了,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反映儿童的情感,显然难以让儿童接受,自然难以传唱。

  张继楼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中间媒介,现在很多儿歌作品发表了就发表了,没有通过学校、老师、家长等中间媒介去口口相传。

  1.“世界儿歌日”是1976年在比利时克诺克的两年一度的国际诗歌会中创立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举行庆祝活动。主题是: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活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和支持。我国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行活动庆祝世界儿歌日。

  2.日本的儿歌数量颇大,旋律轻松优美,歌词简短明快,多以儿童的内心视点看世界,而不是大人授予儿童的好孩子意识。流行于我国的作品《花仙子》、《阿童木之歌》、《幸福拍手歌》等就说明了这一点。如今,日本的漫画与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又带动了儿歌、童谣的发展。此外,日本还引进了大量外来歌谣,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