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性格培养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袁崇焕之所以被处死,擅杀毛文龙、被皇太极离间、明思宗的多疑等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爱国热忱毋容置疑,但作为处在大明王朝风口浪尖的关键人物,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却极为任性,最终将曾经对自己无条件信任的崇祯皇帝推向了无比尴尬的境地,也让自己含冤而死。

  当初还在福建当知县期间,袁崇焕就喜欢讨论兵法,并且从一些退伍老兵那里了解了不少边塞的状况。天启二年(1622年),他进京觐见朱由校,被欣赏自己的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进兵部,从此算是弃文从武了。

  不久后,后金势头渐盛,朝廷正讨论镇守山海关的人选。袁崇焕听说后,则孤身一人跑到关外勘察地形,随后回京向朝廷上奏:“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崇焕的一大特征:往好了说,是有勇气、有胆色,敢于给自己压担子;但如果刻薄点来讲,则是不知天高地厚、说话不计后果。

  敢于勇挑重担的袁崇焕再次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还获得了国库调拨的二十万金用来招兵买马。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图1)

  接下来的数年里,袁崇焕镇守宁远,把自己的卓越勇气与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极致,先后率军赢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建了一度被毁的宁锦防线,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深受朝廷倚重的大将。

  不过,袁崇焕也暴露出了自己的诸多缺点:第一,跟同僚处不好关系。经略王在晋非常欣赏袁崇焕,向朝廷争取将其提拔为宁前兵备佥事。然而,由于不认可这位上级的一些思路,袁崇焕不仅不感激其知遇之恩,甚至还经常不听指挥;不久后,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更是逐渐骄横,先后跟大将满桂、经略王之臣闹矛盾,但朝廷需要他的才华,对其百般迁就;第二,治军手段急躁,擅杀部将。主管宁远期间,袁崇焕曾因核查兵员时发现了虚报情况,不经上报就私自斩杀一名校尉;上级孙承宗得知后非常愤怒,训斥他“专杀”(后来他处死毛文龙,不过是这一作风的延续)。第三,不事先请示朝廷、擅自议和。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以吊唁的名义派人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答应了这一提议,其后趁机攻打李朝,以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后金的这一行动,袁崇焕并非不知晓,但他却没有出兵救援,而是趁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朝廷在收到李朝的求救信后才命令袁崇焕前往救援,但此时已鞭长莫及,李朝已被降服。随后,后金胁迫李朝后一同进攻皮岛,毛文龙绝地血战才击退了对方。

  当初袁崇焕向后金议和时,并没有先行征求朝廷的同意;后来已成定局才上报,朝廷无可奈何,只是告诫他下不为例。但随后朝廷在复盘李朝、毛文龙被攻打事件时,言官们纷纷把责任归咎于议和举动,袁崇焕愤然上书,解释自己休整三城的重大战略意义。既然事已至此,朝廷也没什么好说的,天启帝甚至下旨安抚。

  而袁崇焕这一考虑不周全的议和举动,也为他后来被朝臣们扣上“私通后金”的帽子提供了口实。

  客观来说,此时的袁崇焕被针对,虽然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因素,但他一贯我行我素、不注重沟通方式的特点也难辞其咎。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图2)

  庙堂中的关系没理顺,战功再突出也会被大打折扣。天启七年(1627年),在率军取得宁锦大战后,一众将领都被论功行赏,主将袁崇焕却被魏忠贤安上了“不救锦州”的罪名,只是增加了区区一级官阶。

  为了扭转与当权者的关系,心高气傲的袁崇焕不得不低声下气,甚至为魏忠贤修建了生祠。不过,但情况仍未改观,无奈之下,他只好辞官回乡。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崇焕被魏忠贤排挤的伤心往事,反而成了他再度崛起的有力资本。崇祯皇帝登基后,大刀阔斧、拨乱反正,首先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随后召回袁崇焕,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就意味着袁崇焕至此青云直上、变成了东北战线的一号人物,他终于获得了大展拳脚、一展所长的机会,既能为皇帝、为国家力挽狂澜,也能让自己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然而,身居高位,却使袁崇焕身上的缺点空前放大,也让他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悲剧结局。最关键的一点:他处理君臣关系不成熟,把信任自己的明思宗推向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图3)

  被明思宗第一次召见时,袁崇焕夸下海口,声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这正投明思宗的下怀,由此对袁崇焕越发赏识。

  但是,随后面对给事中许誉卿私下的质疑,自知失言的袁崇焕竟然承认:“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为了自圆其说,他随之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面对如此的狮子大开口,明思宗竟然全部答应,他甚至还赐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由此可见,当时明思宗挽救国家危亡的心情有多急切,而他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袁崇焕身上。

  但明思宗不顾一众文臣反对,赋予袁崇焕如此大的权力,等于是把自己的威望、尊严跟袁崇焕捆绑了起来。袁崇焕若表现好,自然万事大吉,人们还会歌颂皇帝慧眼识珠;反之,那些文官们的口水都能把明思宗淹死。

  但就在下一年,袁崇焕就给了明思宗一个难堪。这一年,皇太极率兵数十万越过蓟州、进逼京城;袁崇焕获悉,立即组织人马追击、阻拦。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图4)

  起初明思宗听闻袁崇焕积极勤王,心里非常高兴,还下令奖赏将士、让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然而半岛体育,随着战局陷入不利,赵率教、王元雅、朱国彦纷纷战死,金军势如破竹逼近北京,情急之下,袁崇焕亲自带兵保卫京师,驻扎在广渠门外。

  边将带兵驻扎在京城周围,首先会给人以造反嫌疑,袁崇焕已经犯了大忌。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那些不满袁崇焕专权的文官们更是纷纷进谗言。

  不过起初的明思宗还是很有担当,他毫不忌讳他人的微词,召见袁崇焕,“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体现出对其一如既往的信任。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体会到皇帝正为自己承担着巨大压力,随后他提出了一个愚蠢透顶、堪称灾难性的要求:“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

  仗还没打,就想带兵进京,这不是造反是什么?明思宗断然拒绝。朝廷里更是议论四起,一众朝臣们纷纷指责袁崇焕纵敌拥兵、心怀不轨;皇太极也趁机行使离间之计,此时的明思宗如果继续坚持自己对袁崇焕的信任,那等于是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天下了。

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和对君臣关系处理的不当导致被明思宗冤杀半岛体育(图5)

  因此,虽然袁崇焕本人并没有造反的心思,虽然他浴血奋战、击退了皇太极,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死罪。

  下一年八月,明思宗痛下圣旨,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一位赤胆为国的英雄,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让人不禁心情凄然;政坛比战场更为凶险,袁崇焕的军事才华无与伦比,然而他性格上的缺点、政治上的短板,却在茫然不知的情况下把自己推向了绝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