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性格培养

半岛体育性格是天生的吗?

  半岛体育曾经,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性格的决定是天生就已注定还是后天经历的累积。随着一些常识的累积,我慢慢的认同性格是基于后天经历的混合而形成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可是一些现象让我引起了更加深层次的思索。比如,一些人在经历了人生重大转变之后,性格也随之发生改变,不管是大喜大悲皆是如此。并且在经历这种转变之后即使生活恢复原样,也很难再回到以前,这也就是有的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就像变了个人似得!”。难道性格真的是由后天经历而决定的吗。

  在有些雕塑家眼里,他们认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并不是由他们一凿一凿雕刻出来的,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于那块材料之中,他们只是把它的原型展现出来了而已。虽然这些观点令人匪夷所思,但我想说人的性格是否也是这样,它们在每个人出生时就已注定,而没有展现出来的那部分随着人的成长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其说一个人性格发生了转变,不如说他人性中潜藏的那部分人格被展露了出来,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父母的“继承者”,也可以说我们就是我们父母的映射,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反映他们的一面,但也仅仅只有一面,因为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的事情便是去寻找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人格,发掘它,接受它,并且控制它,使我们的人性得以完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力。

  所以一句话总结就是,人的性格在天生就已注定,但是生命在其中给了我们无数的选择,把握它,并且掌握它,就是你的人生。

  人的需求决定了人的性格,具体来说,是人的哪些需求得到了满足,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决定了人的性格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表现。

  先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人的安全感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他的表现将会是平和和自信的;没有得到满足,他便会担惊受怕患得患失,他的性格更倾向懦弱胆小,不敢表现自己。

  当一个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一直处在致力于满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表现,便是性格。

  一个成年人如果在童年获得了足够的对爱的满足感,那么现在他对于安全感、归属感以及爱的需求就不会像一般人那么多。

  他在生活和关系中便不会因为有失去的可能而感到焦虑不安,他会更自然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会用最有利于关系发展的方式处理关系和对待他人,而不会被没有安全感的焦虑所控制。这显示出他性格自信的一面。

  当一个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时,他就会一直处在追求安全感的过程中。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倾向于获得安全感,他可能会通过控制他人或者被别人控制(自我意识过强与自我意识过弱)来获取安全感。

  他或许会害怕独处而拼命找人一起,甚至为了与别人同行而一味讨好别人,委屈自己,因为这可以让他有所依赖,从而感到有安全感(性格懦弱没有自我)。

  这就是需求满足过程中所体现和塑造的性格,并且只是简单讨论了安全感这一个需求对性格的塑造作用。

  那些坚定、健康、自主的人在失去爱, 在不被周围人欢迎时会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优势和健康一般来自早年的安全感、爱、归属感以及自尊需求的长期满足。

  当过去这些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时,我们就要设法满足现在我们已经扩张的需求。

  如果你过于自卑,那么你的爱、安全感、自尊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满足,像那些充满自信的人,他们的那些需求得到了足够满足,所以他们可以有底气的为自己争取更多其他的东西。

  或许我们不能把我们生理上的需求比如食物,性等归结为性格的影响因素,但是提到安全感需求时,我们的立论基础就坚实多了。

  进行同样的观察,也可以明显发现相应的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的效应,如, 不再焦虑、不再紧张、情绪放松, 对未来充满信心,拥有掌控感、安全感等等。

  不可否定的是, 一个感到安全的人与一个终生都好像是一个潜伏在敌国的间谍的人在性格上总是有区别的。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英国心理学家Emily Johnes曾做过这样一组测试。

  她依次在五个只有半岁的宝宝面前展示以下物体:藏有弹簧玩偶的玩具盒、会弹跳的小狗、小丑面具。

  Emily Johnes的研究表明,宝宝们的这些性格特质,跟成年人身上发现的三种基本气质是一样的,即激动型、平静型和谨慎型。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孩子的气质类型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关,而这也是一个人个性的起点所在。每个孩子出生时,并非白纸一张,基因的魔力早就让他们带上了自己独有的特质。

  如果说“性格是天生的”,那么是不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定型了,无法改变了呢?

  拿一个人的性格方面来说,性格差异的40%到50%取决于遗传因素,而其余部分则取决于环境因素。

  以前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明确的理解,自从有了宝宝以后明显的感觉到不同的孩子有着迥然不同的行为表现。首先先天和后天肯定是都在影响着性格,但个人认为先天占比更大,也就是我更认为“本性”由先天决定,可能在后期的成长中会随着环境不断地改变不断适应,但是整个性格的核心是不变的。先天形成的性格就像树木的树干,而后天的影响是枝杈和树叶,形状虽时有不同但是整体长势是不变的。周围很多几个月大的宝宝,在人生初期就已经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有的孩子安静,有的孩子活泼。不仅仅是出生后,我一个朋友在孕期胎动就很少,宝宝出生后比一般的小朋友更喜欢睡觉,平常也比较不爱动,性子沉静。

  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周围有人说谁谁谁遇到什么事,性子大变。以前温柔宽容的人变得敏感易怒,我觉得这就像是基因突变,由于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迹,遭受到足以伤害整个正常精神状态的“巨变”,从而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不过,如果本身性格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比较豁达的话,即便遇到“巨变”也会比那些本身容易钻牛角尖的性格更容易看开,性子大变的概率也会更小,程度更轻。

  我妈妈说我三四岁时可聪明,很会说话,很外向,能逗长辈开心,我上小学时也喜欢交朋友,有很多好朋友,因为我小时候很听我妈妈的话,所以我和她没有太大的冲突,但等我大概从四五年级开始,我和我妈的思想不一致,如果我不听我妈的话,不按照她说的做,她就会打我,拿东西扔我,用手掐我,用脚踹我,她会扇我,如果我一直哭,她会扇到我不发出哭声为止,最严重的是她会让我跪在地上,拿棍子打我,我从那时一直在反抗她,但反抗的结果就是她把我揍一顿。她会用脏话骂我,然后在我洗澡时看到我的伤疤时,她又会真挚的对我说,她打我是因为爱我,她会对我讲述她生我养我得种种不易,说我不应该怨她,这让我很难受很压抑半岛体育。

  我一直在反抗,可是我的反抗一直没有用,再后来,我害怕别人的眼神,我不敢和同学交流,我一见到熟人就想躲起来,我害怕他们看我的眼神,不管是欢喜还是厌恶,渐渐的我和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几乎失去了联系,我的朋友也慢慢的被我的态度感染,他们觉得和我在一起会莫名的难过,就这样,我和我的朋友也就渐行渐远了。还有就是,我养成了一个顺从的习惯,同学欺负我,朋友故意对我发脾气,擅自用我的手机,让我请她吃饭,不还我钱,我都很无奈,就像我妈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一样,我害怕他们对我使用暴力,每当他们表现出和我妈相似的地方,我就会无条件妥协,所以我养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懦弱,妥协,自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