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性格培养

南宫28网站:叶辛谈贵州情缘 “我是贵州这棵大树结的果”

  著名作家叶辛已然是“天下贵州人”活动的老朋友,他多次参加“天下贵州人”活动,2019年还被评为“天下贵州人特别致敬人物”,与李雪健、季克良、黄大发、余留芬一起站在领奖台上。

  在2月21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天下贵州人”年度盛典暨贵商总会年会上,关于他的系列活动《55年,叶辛的贵州情缘》启动。该系列活动包括: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电影《岁月未蹉跎》,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全部镜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的帮扶点——雷山县白岩村调研采风;到黔西南参加“三月三”布依族民俗采风体验活动;举办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爱上荔波》作品研讨会;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叶辛作品(五卷本)首发式等。

南宫28网站:叶辛谈贵州情缘 “我是贵州这棵大树结的果”(图1)

  叶辛从19岁来到贵州修文插队,至今已55年,包括在贵州插队、工作、生活的21年,调回上海后的34年。在贵州插队和工作期间,他的笔触聚焦的是这片土地的激荡风云;到上海工作后,他的部分文学作品仍有贵州的影子,其中相当部分的散文写的都是贵州,200多篇散文大多都收进《打开贵州这本书》《爱上荔波》《茅台秘史》等集子里,其中一些作品还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协会的《文艺报》、上海的《文汇报》等报纸发表。每年,他都要在上海和贵州之间往返数次,且每次都要深入苗乡侗寨,体验山乡生活,感受时代巨变。55年时间,很难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的那份永续不绝的贵州情缘,何况,这个55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段落。

  叶辛回忆,1969年3月份他收到一份红色的通知,送通知的人对他说,你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从这个月开始将成为贵州省修文县久长人民公社砂锅寨的一个社员。叶辛告诉记者:“我与贵州的亲密接触是从1969年的3月开始的,直至1990年我调回上海。这是55年情缘的第一个阶段,那时我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个在国内有一点名气的作家。第二阶段就是往返沪黔两地的情义交织的34年。这个第二阶段会一直延续下去。”

  55年间,叶辛走遍了贵州,交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朋友。他坦言,在这个基础上写与贵州有关的山水散文、风情散文、民俗散文时,才那么得心应手。“55年的情缘我说也说不完,更多的细节在我的散文集里可以看得到,今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这表明我的贵州人身份没有变,作家的身份没有变。55年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它不会因为日月更替而变老。”

  叶辛回到上海后,很多熟悉他的、知道他的贵州老乡出差到上海,都会去找他办事,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好脾气。“贵州老乡来找我,我都是一一应允。贵州要在上海举办什么活动,我知道后都会出席,为贵州站台,为贵州发声。”叶辛说,今年将要去调研采风的雷山县白岩村,是贵州省作家协会的帮扶点。这个村的主任当年在上海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他结识并合影。他回乡后被选为村主任,带领村民打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他把叶辛为白岩村题写的“梯田托起的村庄”几个字刻在大石头上,旨在为乡村振兴加油鼓劲。这次去白岩村,叶辛说就是深入当地群众的生活场景,感受新时代风貌。

  在很多场合,叶辛经常谈到“两副目光”。这次在“天下贵州人”活动上,他的话语再次触及这个话题。“我在上海生长、读书,在贵州农村当知青,又到城里工作,最后回归家乡上海。这样的循环,意味着我形成了‘两副目光’看中国的习惯。为什么说‘两副目光’呢?19岁以前我总是戴着一双上海人的眼睛看待农村,南宫28官网到贵州后又回过头来审视城市。”因为有了“两副目光”,他审视世界的角度就更立体,看待事物的变化就更理性,南宫28官网而这,正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55年的贵州情缘给予叶辛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贵州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实践场,也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方天空。他的生命价值,始于贵州,长于贵州。“无论到哪里,我都说我是贵州人,因为我是贵州这棵大树结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