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儿半岛体育童哲学的本土化发展

  半岛体育在《宝宝也是哲学家》《园丁与木匠》等书中,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儿童天生就会进行反事实推理、思考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迸发出比成人更胜一筹的创造潜能。许多学者也以自己的孩子或课堂实践为例,列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多个领域的哲学问题所进行的独特思考以及形成的精彩观念。

  但是,儿童的哲学天赋长期以来并未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一方面,许多教育者受到传统心理学和儿童观的桎梏,不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能够进行脱离具体经验的抽象思考,也不认为他们能够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想法;另一方面,一些教育者未能正视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本能,未能完全洞悉儿童的精神世界及其内在价值,甚至将儿童的思考和追问视为对课堂纪律的破坏、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因而想方设法进行压制。

  其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关注儿童哲学,目前有不少地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已经探索出儿童哲学的不同发展道路,这说明许多教育者已经发现了儿童精神世界中的这颗哲学种子,认识到它对于儿童心灵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对于儿童哲学的理念及其本质、如何设计与展开儿童哲学的教学流程、如何结合实际来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等,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解和模式。因此,总结这些不同发展路径的经验,对于推动儿童哲学在不同学段教育场域进行更高质量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儿童哲学常被误认为是对儿童进行哲学理论的提前传授。固然,成人的哲学教育存在传授的成分,因为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哲学家的经典著作,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理解并应用已知的原理和思想。我们通常把这种哲学称为“大哲学”或学科化哲学,但是就儿童哲学而言,学哲学的模式大不相同。课堂中思考的大概念、大问题都来自于儿童自身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哲学家已有的理论体系,整个思考过程通常不会带入任何哲学的专用名词,而是用儿童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经验、知识来建构对他们生活世界有意义的观念体系。因此,儿童哲学实际上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由儿童创造的“小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实践哲学、应用哲学。

  儿童哲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哲学的本质就是思维教育,但这里的思维指向的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同样强调的高阶思维,而非识记理解等初级阶段的思维。而且在儿童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模型,而是在各类思维内涵上有了新的调整和发展:一是审辩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传统意义上这类思维的核心是逻辑推理,包含4个基本特征,即自我纠正、敏于情境、标准指引、以判断为结果,我们则重点培养学生“批判质疑、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价”的思维品质;二是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敏于对比情境、自我超越、由整体情境驱动、以判断为目的,我们则提出包含发散性、联想性、独创性、想象性、逆向性、灵活性、流畅性的创造性思维模型;三是关怀性思维,包含欣赏性、情感性、行动性、规范性或反思性、移情性或同理心等基本特征,我们则认为关怀性思维的重点在于使儿童养成关怀思考本身、关怀探究历程、关怀真理、关怀他人的思维倾向和能力;四是协作性思维,传统儿童哲学研究并未作出明确界定,我们则认为儿童哲学至少可以在7个方面发展儿童的协作性思维,即积极参与到团体探究过程之中、与他人在理智和情感上建立积极良好关系、保障伙伴发声权利和尊重不同伙伴的意见或看法、坦率真诚分享观点和生活故事(经验)、主动向他人(观点)学习并促进他人(观点)的发展、彼此协商以实现观点交锋基础上的螺旋式发展、共同建构意义与解决问题;五是文化性思维,这是儿童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新增的一个思维元素,旨在使儿童充分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学会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审视跨边界议题,从而使学生具有更鲜明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儿童哲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创设一个智力和情感安全的氛围,构建成员彼此信任、乐于进行思想碰撞的探究团体。教育者通常会将教室内的桌椅进行重组,在小班额的环境下组成一个圆形的“魔法圈”,而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则分组构建多个不同的小型“魔法圈”。教师可设计“安全宣言”,使全体学生以庄严肃穆的方式宣读宣言,确信自己的观点是值得尊重的,也承诺自己不会随意取笑他人。为了让“魔法圈”内每一个成员都了解对方,可以制作不同类型的“团体球”并开展一系列“思想传递”活动;为了形成团体智力并促进个体智力发展,必须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设计并执行探究规则的队伍之中。

  儿童哲学的探究需要借助一定的刺激物来发力,即各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除了教材和绘本,儿童哲学还通常会利用诗歌、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改编版哲学著作等素材,帮助儿童开启哲学思考。当然,儿童哲学的刺激物绝不局限于静态文本,科学实验、手工制作、信息技术操作、生活实践、体育运动、戏剧表演、游戏、绘画、音乐等各种类型的动态活动都可以作为激发儿童思考的重要刺激物,这些动态活动在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哲学教育中均有不同程度应用。

  儿童哲学的全球实践者还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思维工具,比如“W(意思)R(理由)A(假设)I(推断)T(真理)E(正例)C(反例)”优秀思想家工具箱、“P(命题)H(假设)I(推断)L(真理)O(反例)S(综合)”思维工具箱等,这些工具在我国的儿童哲学实践中都有所应用。为了适应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儿童认知水平、半岛体育实践操作的需要,我国儿童哲学实践者专门设计了多套“思考小手势”并编写为童谣及儿童哲学之歌,辅以相应的身体动作,更便于学生将其内化为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让不同的思维工具更容易记忆并能灵活应用在课堂探究活动之中。

  中国的儿童哲学教育除了以拓展性课程或社团课程形式存在之外,教育者也积极尝试将儿童哲学融入学科课程或学习领域之中,使之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这种融合的基础或前提是儿童哲学富有魅力的教学法,即“哲学家教学法”。哲学家教学法建立在“四大核心儿童观”的基础上,即了解儿童(思维)特点、尊重儿童观点、发展儿童(思考和探究)力量、保障儿童(建构思想)权利,并通过“四大支柱”(思维、团体、哲学、探究)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守“四大教学承诺”,即学会过一种经得起审视或省察的生活、将教学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将哲学视为生动变化的多元实践、将课程知识视为师生共同建构的动态历程。

  目前,一些教育者已经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合“哲学家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积极创造儿童深度思考的机会,帮助儿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思想。比如,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哲学资源,开展基于不同文学体裁、数学概念、科学规律、道德主题、生活事件、体育比赛的哲学探究活动,进行批判性写作和创意写作练习,展示基于课文的创意表演、设计制作、项目学习等。教师既可以将某节课整体调整为儿童哲学的授课模式,也可以在常规课的部分环节加载儿童哲学活动,开展“微哲学”的小步骤教学。

  如今,儿童哲学已经逐步融入我国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课改发挥着积极作用,希望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队伍。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儿童学学术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CZS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