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

  半岛体育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农民工大量地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家庭贫困,二是城乡二元制结构。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也有增无减。其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在课程体系上,乡村学校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及多元化相对缺乏。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办学经费不足问题以及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流失问题充分暴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打工。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随着父母一起进城生活、学习,而被留在了农村老家,形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下造成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虽然有父母,但却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1]21世纪初,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镇上读书,直接导致村子学校生源少、招生难。近年来,青山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54人,其中青山村学校生源偏少,邵东市学校吸收了当地50%的生源,仙槎桥镇上吸收了当地40%的生源,青山村学校目前学生总数不超过60人,班级最少5~8人,人数最多的班级(六年级)20人,这一数字有可能还会减少。针对青山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情况,邵阳学院“梦想花开”圆梦行动志愿服务团利用暑期时间赴邵东市仙槎桥镇青山村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和实地考察分析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初步解决青山村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进一步加强,推动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而城镇化也不断的被增强,随着农民工进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寻找谋生的途径,但是,这些农民工在进城打工的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能随着父母一起进城生活、学习,而被留在了农村老家。所以,他们只能将孩子暂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让孩子在家乡就近接受教育,这就行成了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一个新的——“留守儿童”便应运而生了。[1]与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加缺乏父爱或母爱,他们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单亲抚养或寄养,不仅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思想观念陈旧,多数自己也没有受过教育,对儿童的教育本来就不够重视,使得留守儿童出现辍学,厌学普遍,成绩优秀者更少,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美术、音乐、体育课等素质拓展课程所占的上课次数并不多,与生活在城市的儿童相比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受限良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越来越凸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半岛体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成长中的群体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1]

  (三)成员:唐方旭、马骏扬、康嘉麒、戴明明、张一飞、彭灿林、陈林辉、潘恒清、陈靖宇、赵萌、赵子璟、徐思薇、姚妹江、宁世凯、田鑫

  为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因素,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进行搜集资料,采取抽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列图表、作比较和综合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现存的素质问题和教育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团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统计和调查所用的、以设问的方式表述问题的表格。问卷法就是研究者用这种控制式的测量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度量,从而搜集到可靠的资料的一种方法。通过细致的探讨研究,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题,实践队队员针对邵东市仙槎桥镇青山村教育发展现状整合出一份具有现实、社会等全方位因素的问卷,对其展开问卷调查,并收集问卷结果并加以统计得出调研结果。为了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环境影响因素,编制了包括学校课程、政策支持、学习资源、家庭教育在内的环境支持题项。此外,还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编制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重要性的意识的题项,分别针对家长与孩子设计两套调查问卷,所有这些题项被编制成为了电子问卷,放置于问卷星网站。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1)

  图为服务团成员前往青山村留守儿童的家中,对家长进行一系列的访谈调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方旭 供图

  除去线下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调查小组同时开展以访谈为辅助手段的线下调研,旨在能够通过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了解当地的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政策的落实情况。通过线下访谈形式进行调研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也能够认识到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情况的态度以及解决措施。实践队员通过走访,访谈青山村村干部、隔壁村钢厂村村委书记、仙槎桥镇政府分管教育负责人、青山村村民、孩童等,更细致地了解到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了解过去的乡村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与影响,存在的问题,培养方案,是否可以长久进行,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过去的方案是否能够进行,是否有新的解决方案等展开调研。最后通过对调研访谈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的整理,得出相关结论、建议。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2)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家长的关于乡村教育的座谈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方旭 供图

  在根据调查目的罗列实践计划后,实践队队员分别前往青山村、仙槎桥镇等近距离跟踪观察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状况,以及其村镇的中小学的学校,对比其基础教育设施、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方面内容,现场观察青山村与城镇中小学的具体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情报,使调研数据更加全面真实,有利于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调查主要采取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法。便利抽样(conveniencesampling)是指研究者以自己最容易取得的一组样本作为研究的数据。便利抽样能降低调查的难度,节省调查成本,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一种采样方法。如果便利抽样的样本数比较大,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那么可以认为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由于部分地域限制,调查小组成员不方便与符合被调查条件的对象开展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故调查小组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将问卷链接通过社交朋友圈发给朋友,再由他们转发给调查对象,或者以滚雪球的方式发给青山村的中小学校长、老师,由他们发给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滚雪球抽样是指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2]便利抽样往往用于对稀少群体的调查。在本调查中,滚雪球抽样主要用于对青山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邵东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常年有40万余人在外务工,截至到2019年,全市现有留守儿童17543人,其中困境儿童6518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里逐渐建立起部分工厂,这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有一定作用,但是农民普遍经济收入不多,家庭生活也并不富裕。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打工谋生。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里的生活,给子女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因此,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也有增无减。[1]

  从图1可以看出,六年级以下小学学生占72.52%,这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中已经成为全村的一个普遍情况。而且子女的年龄大小并没有成为父母决定是否外出打工的考虑因素。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3)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和委托监护型三类。

  单亲监护型,是指是指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外出打工,长期与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这种情况下,一般是父亲外出打工者较多,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之正常家庭会缺少父亲的教育和引导,或母亲的关心和疼爱。

  隔代监护型,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只能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同时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更多的是祖父母的溺爱。

  委托监护型,是指父母双方都外出,把孩子寄养在兄弟姐妹家中,并按月出纳一定的生活费和代养费。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4)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30-50岁占57.41%,50岁以上占23.15%,隔代监护人,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祖辈对孙辈的照顾往往是物质上的供给,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很多甚至没有念过书,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基本的照顾,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与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他们许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因为年龄的差距较大,其“心理代沟”也会比较明显。首先,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来说,通过调查,监护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4.81%,监护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5.19%,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25%。可见,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平时对于孩子的作业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辅导,他们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又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许多内心的沟通与疏导在家庭教育中便无法得到完善,不少家庭的老人又过分溺爱孩子,有的还喜欢打牌、喝酒、抽烟等,这些对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培养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对于孩子的学习环境来说,由于农村家庭普遍农民收入较低,物质生活条件大多不宽裕,加之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大部分监护人只注重孩子在学校的文化课学习,而对孩子的课外兴趣发展注重不多。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5)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6)

  乡村学校课程安排全是语数外等传统课程,学校甚至没有英语老师,音乐美术等素拓课一周一次或没有占42.75%,一周2-3次占39.69%,3次以上仅占17.55%,安排很少,课程设置上不合理,学校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上,乡村学校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及多元化相对缺乏,这对于乡村学子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欠缺的。

  近年来,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在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乡镇学校在办学条件等各方面都有较大改观,但经费不足问题一直是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以青山村学校为例,由于经费不足,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满足不了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学校用地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学校仅有一台电脑、一间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缺少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老师们依然普遍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支粉笔一本书”来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我们支教课堂上,孩子们对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是他们平时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的,而在城镇小学,这些是极其普通的艺术类课程。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青山村学校现有的经费投入只能勉强满足基本学科教学的需要,根本无法完成并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除此之外,学校因为经费短缺,青山村学校的食堂并没有开放。据调查,青山村学校以前有专人负责做饭,和普通小学一样工作日由学校提供学生代一日两餐。据调查,现如今在本村就读的学生仅占42.75%,而在乡镇及城市就读的学生多达57.25%。由于城镇化的发展,青山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相比于城镇学校日渐落后,因而学生生源流失严重,学校教育经费也更加缩减,这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学校雪上加霜。而自建食堂的人均建设和运营成本就很高,从达标的食堂卫生安全条件到食材的采购、炊事员的工资等,这对于像青山村这样小规模的农村学校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且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有食堂的,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营养午餐,这无疑会增加每个家庭伙食费的负担,相比之下,家长们也愿意让学生在家解决早餐,午餐则由学生从家里自带或者家长送,但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学生自带午餐坏掉的现象也曾发生过。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半岛体育对策研究 ——以青山村为例(图7)

  以青山学校为例,学校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共7人,其中3名四十岁左右的老教师,三名由当地教育局分配的特岗教师。由于农村条件较艰苦,大多年轻教师不愿下乡,因此留在农村的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而老教师们已然上了年岁,身体素质偏差;另一方面他们学历偏低,且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业务的培训,仅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他们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1]

  在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极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尤为严重。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教师待遇也普遍偏低,青山学校的特岗教师的流动就尤为频繁。被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年轻教师往往会由于农村条件待遇较差、离家远等原因,也为了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想方设法调离农村,使教师队伍中出现“留不住”的现象,由于老师频繁的变动,学生不得不调动自己去适应、配合新老师,这也引起了家长们的不满。总之,农村教学本来就落后,加之教师的流动,这使本来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据访谈得知,青山村学校没有英语课,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会英语的老师,除此之外,老教师们不会操作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上课时也说着当地方言亦或者极不标准的普通话等,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满足不了基本教育需求。

  目前,青山村学校也和大多数学校一样实行着表面不是应试教育的应试教育。在农村,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味的看重孩子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因而会根据学校的名声而决定为孩子选择哪所学校就读,这也导致各所中学争先“抢购”成绩前百名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们只能以应试为重,根本来不及顾及到班里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1],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素质教育,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疏导也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因而乡村学校现行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始终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青山村学校的教育是恶性循环。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城镇学校吸走了乡村学校大部分的生源,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本就不及大城市里的学校,这也倒是部分生源的流失,甚至学生人数达不到学校开班的标准,招生困难是目前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的问题。生源不足也导致学校教育经费的减少,学校无力建食堂,教学设备无法更新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让乡村学校更加落后于城镇学校。长此以往,青山村学校或许会因为招生不足而随很多乡村学校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而当地家庭条件困难,送孩子去镇上学校读书面临重重困难的家庭又该何去何从呢?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样,父母的关爱对于这个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作为父母要时刻注重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而不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父母即使因为生活所需,需要外出打工挣钱,但是无法带上孩子在身边,也应有一位家长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等均可导致学习困难。所以,家庭教育必不可少,要改变和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努力健全家庭结构,完善家庭教育。[1]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甘甜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留守儿童,是被以遗忘在角落里的花,但是他们一样需要绽放,在外打工的父母,漂泊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固然重要,生活所迫实属无奈。但是,陪伴孩子的时光也很重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他人替代不了,工作不太忙的时候,就尽量抽空常回家看看吧。即使不能回家,也应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子女聊天,平时多与老师沟通交流,掌握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孩子多一点关心与爱护,以此来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这样就不会使孩子产生被抛弃感,还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都将起到良好的的作用。[1]

  在课程体系上,乡村学校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及多元化相对缺乏,这对于乡村学子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欠缺的。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多彩大课间”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于课程设计与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承受范围,适当进行劳逸结合,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防学生作业及课程量繁重,导致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厌学”“弃学”等现象。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及时统计好各个年级各个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对青山村留守儿童进行建档立卡,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址及联系方式进行记录,对其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年龄、住址及联系方式等做好详细记录。另外,班主任建立“家校联络群”,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针对孩子的表现,向家长反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与家长一同配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开展不到位。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让孩子们获得成长所需的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可同时邀请孩子们的监护人一同参与学习,特别是儿童情绪管理相关知识,重在帮助儿童学习如何掌控情绪,培养健康向上心灵,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政府应调整政策,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工办事,妥善解决好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首先,要加快户籍改革,打破借读歧视。通过修改户籍制度,逐步弱化并取消因户籍划分的城乡分离制度,消除歧视,使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生活权利,使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一起学习生活,以此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实现家庭教育最优的模式。其次,降低并减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额外收费标准。一般外来子弟到城镇上学,当地学校会对其子女征收额外费用,这往往使得农民工子女难以就近入学,政府应通过减免学校向农民工征收额外费用,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先序,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因为城乡差距。现在城乡差距的基础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农村居民收入不高。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大力支持乡村企业,引进外资,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工厂等,促进当地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改革,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将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和研究,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呼吁、动员、发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来关注、关心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这个教育事业的大发展,真正提高整个民族的教育素质和质量,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腾飞。要充分发挥报刊、新闻、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调动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 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章、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1]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四大主体,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程度决定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反过来讲,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与这些主体履行职责不充分有着重要关系。尽管近些年来解决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大量农村地区小孩进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农村教育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城乡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均衡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镇来说差距日益拉大,不仅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提升,还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调研基础上,深入剖析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厘清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寻更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发展的举措,探索未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解决方向。

  鉴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化,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与户籍相关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城乡二元制。关于农村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入城就读问题,同样应该当做一个专项问题加以研究,重点是要解决随迁儿童的“教育准入”和“融合教育”问题。各地应该积极推进户籍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应鼓励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为他们开辟就学“绿色通道”;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取缔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优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团结协作,应充分发挥社区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联系社区志愿者队伍,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建立帮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4]

  针对留守学生监护人监护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各农村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开设系列家教讲座的方法,加强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培训。鼓励监护人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鼓励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多一点关爱。各校应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建立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和联系卡,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父母务工详细地址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建立“家校联络群”,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针对孩子的表现,向家长反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与家长一同配合,共同教育,筑起健康成长的安全桥梁。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管理,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的关注作为教师的绩效工资的一项考核标准,这将有助于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责任感的提升,实现对留守儿童的重点关注,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因此,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解决。各个部门应该配合政府积极地共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其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对留守儿童关注的社会志愿者系统等。还可以通过新补充、转学科培训、农村中心学校教师走教、城区教师支教、大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解决农村小学的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要全面地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形成。媒体的宣传力度是最大的,可以通过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全面号召所有的社会人士多关注儿童的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最终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其的关注与重视,将有助于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向上地发展的信心。(作者:唐方旭、赵萌、张一飞、徐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