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孩子教半岛体育育范文

  半岛体育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现在城市中,“四二一”式家庭居多,所以家长们对保护孩子的安全成了第一要务。家长们过度的保护,过度的迁就,因噎废食、过分规避风险,目的在于能让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试想在“温室”里长大的这些“独苗苗”们能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呢?“跳楼一族”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的成长有些担忧。所以我们不妨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早一些磨炼他们的意志。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就业和创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更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和一些尝试。

  在非洲的奥兰治河的两岸,有野生的羚羊群。动物学家们对它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生活在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6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4只。究其原因是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还有一群狼,羚羊们为了不被狼吃掉,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从而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这个研究发现告诉我们,人类和动物在生存能力方面是一样的,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锻炼的人,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

  1.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挫折教育。我的老家在农村,7岁的小侄子就一直生活在那里,他和我女儿同岁,于是我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山坡上,我为他们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摘一把酸枣,捉三只蚂蚱。结果我侄子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我女儿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地瓜地里让长长的蔓子缠住了脚,拌了好几个跟头,在酸枣丛中,她的裤子被枣树上的钩刺钩住,急得大哭。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出手帮助,而是热情鼓励。经过努力女儿终于把一把酸枣和三只小蚂蚱交到我手中,女儿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2.选用合适的周边环境利用孩子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挫折教育。孩子到了六七岁,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知识,比如他们能说出父母的名字,自己的家庭住址及父母的电话号码。一旦在街上走失,知道找警察帮忙。那我们就可以试着锻炼一下孩子:那天天色已晚,街上亮起了路灯,我趁她不注意悄悄躲了起来。她先是一愣,四面张望,接下来是一阵大哭,大约5分钟后,突然停止了哭声,她大步向前走去,我在夜色中跟踪着。她在一个电话亭前停住了脚步,怯怯地往里望望,慢慢地走了进去,不一会儿,我的手机响了,我打开手机,里面传来电线.机遇性的挫折教育。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耐挫折教育影片,进行适时教育。比如电影《小鬼当家》,这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孩子们或多或少地会从中受益。还可以组织孩子们爬山、搞种植、养殖小动物、小制作、游戏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孩子会受益多多,无论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变得坚强一些。那是在我女儿12岁的时候,我突然生病住进了医院。我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孩子。于是洗衣、做饭……所有家务活都由她承担下来。特别是晚上,她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就请了邻居的小姑娘为伴。一个月过去了,我女儿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了做饭,在星期天还把她包的饺子送到了医院,我吃着略有咸味的饺子,我连连称赞:我女儿真棒。

  当然,挫折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起一种耐挫折能力和品质。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孩子,超度的挫折会给孩子造成身心上不必要的伤害,使孩子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全面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掌握好挫折教育的“度”。既要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后能感受胜利的喜悦。

  3.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让幼儿从小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如让幼儿自己跌倒自己要爬起来,让幼儿自己进餐、盥洗、入厕、穿脱衣服、整理收拾文具等。这些对幼儿来说并非容易的事,要经过反复训练,当孩子遭遇失败时,我们就要给予鼓励,告诉他“你行,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来我们一起想办法……”有了父母和老师的鼓励,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孩子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时,我们就要给予由衷的表扬,抱一下,亲一下或者摸摸他的小脸,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要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幸福。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教师应以身传教,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她的头发常乱蓬蓬,指甲黑乎乎的,穿着里长外短,再加上性格较内向,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我发现她很孤独,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但收效甚微。有一回,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我找家长谈心,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亲切地拉拉她的手,抚摸一下她的头,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王寒开朗了,也漂亮了,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那是去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冷,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午睡时咳嗽声不断,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让他们含在嘴里,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也有点感冒,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别咽下去,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歌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玩具撒了没人捡,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利用它们的对话,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善待长辈、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物,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对孩子而言,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从他人生上得到回应,他们不能忍受冷漠与麻木,不能忍受彼此之间的无动于衷,更不能忍受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空难时的冷嘲热讽、批评指责,他们要么被激怒,要么被伤害。被激怒的心灵是叛逆的,我们未能将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愤怒、是冷漠;被伤害的心灵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们的心灵是封闭的。想想,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为何竟被我们伤害成这样?注视着每一张面对这个世界微笑或流泪的面庞我们该怎样,我们要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痛苦,去体察去分担它们的痛苦。当孩子的世界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我们应当坚定地和他们站在一起,与他们一起承受风雨,分担孩子的痛苦和忧愁,但孩子的世界展露笑颜,从内心我们同孩子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悦,为孩子的幸福而幸福。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优秀应该是全方位的,但我们却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总是拿分数判断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我们被孩子考试的分数困扰着,当孩子的分数考得不理想,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谴责,只怪孩子没用心学习,贪玩不下苦功,那么我们检讨过自己吗?反思过自己吗?如果我们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们应该有一种内疚感、挫败感。不及格的分数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挫折,难道我们还要雪上加霜,毫不留情地一味斥责孩子吗?甚至于将指责天天挂在嘴边,更甚于将孩子定性为差学生、坏学生,不可救药。成为孩子的报忧者,使孩子的心灵再受打击,对学习失去信心,认同自己就是差学生,使孩子陷入一种困境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更重要。让我们走出分数,用我们理智的头脑帮孩子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我想只要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态度,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起到了他应该起的作用。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感觉语言枯燥乏味没有力度,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会让孩子们反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从一本书中我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推荐孩子阅读书目,让孩子们自己去书中寻找、去感悟、去发现解决自己困难的办法。并且我尝试了这种方法,就在我的说教起不了多大作用时,就在我无计可施时,我去寻求,寻求一些书目推荐给孩子看,在这些书中有和孩子们同龄的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他们自己的故事。在这些平淡、亲切但却感人的故事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学习的态度,行为,通过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些书目就像一面面镜子,让孩子看清了自己,一次次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探求,在探求中感悟半岛体育,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觉醒,一步步完善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在一期道德观察节目中,有一位当校长的母亲,因为当着许多同学和老师的面批评了自己的孩子,没想到却激怒了孩子,孩子目露凶光,掐住她妈妈的脖子不松手,平时很乖巧的儿子为何竟变成这样?对处于心情不定、常自相矛盾阶段的青少年,要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动辄斥骂,不妨顺其自然,听其自便。他们好活动,就让他们去动,喜欢孤单的,内心有种种隐私的,暂时也不要多过问。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内心渴望别人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又不愿让人窥其内心隐私呢?这是件困难而又微妙的事,父母再聪明,也难掌握,那又何必太操心,反而使孩子不高兴呢?对儿子的反常行为,暂时容忍,并不是表示赞同,正如医生从不拒绝病人的要求,哪怕感到它不合理,只因为他们是病人,但绝不鼓励也不赞许。暂时的容忍,就是在尊重理解儿女的个性和心情基础上,再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帮助。

  在苏黎士,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妇穿着体面协调,满面春风,两人带着两个小孩,一个能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夫妻两人边带孩子边谈笑调情,他们真的是在调情。多么美妙的画面。瑞士的小孩情绪稳定,看起来也比较幸福。

  德国男人每天进门、出门时会带着孩子一起拥抱妈妈,说一句辛苦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氛围始终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一个生活在充满关爱环境里的小孩,还担心什么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所谓情商,不是教来的,是耳濡目染的。

  新西兰父亲会在孩子面前经常赞美妈妈:“妈妈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去花园里采一枝花给妈妈戴上”;吃到妈妈弄的蛋饼时,会对孩子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妈妈辛苦了。明天让妈妈多睡一会儿,爸爸带着你做鸡蛋饼,跟妈妈比一比,好不好?”

  总习惯在孩子面前指责孩子他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女人不擅长理家,叫什么女人?”“总是唠叨,烦不烦?”“汤太咸了,你不知道试啊。”“看看小敏他妈,每天都笑眯眯的,你的脾气怎么这么暴?”“家里乱成这样”……总之,随时随地都听到你说孩子他妈一无是处。

  那么,下一次,你指责孩子不对时,就是一样的效果。他的耳朵已经闭起来了。这是不是太可怕的事?

  妈妈让孩子把桌面收拾整齐了再做作业,你在一边插嘴:“先把作业做完再收拾也来得及的。”妈妈批评孩子不该去买零食,乱花钱,你在一边说:“几块钱的小事,值得这样吗?”孩子他妈批评孩子时,你听着不顺耳,小声在边上“煽风点火“:“有其母必有其子,平时你自己都不注意。”“我说了吧,平时你就不能那么惯着他。”本是针对孩子的事,你转嫁到孩子他妈身上了。这不,一场吵架又开始了,火势大有蔓延之势,你难以想象对方的愤怒。

  你们夫妻关系相当淡漠,你很少有话跟孩子他妈说,一开口说话就是孩子的学习。你经常在家用鼻音回复孩子他妈,吝啬吐一个字,金口难开。

  你对待孩子冷漠态度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家庭的一点点细枝末节都会影响着他的身心成长。你误以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无话可说无乐趣可言,平淡加平庸,好像两个人除了孩子,就没有任何有趣鲜活的话题,这就是你给孩子的错觉。

  你从来不懂得照顾女人,比如偶尔给她削好苹果递过去,让她早点睡,让孩子给妈妈倒水。你从来都是忽略的。你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谁该照顾谁呢?但这在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他看到的画面在他脑子里过滤的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你温柔地对待孩子他妈,在孩子眼里,女人就该受到呵护的,男人就该关心呵护女人。如果你家是男孩,他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人;如果你家是女孩,她长大以后会有一颗温暖的心,知道寻找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男人用钱和花言巧语骗走。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太重要了。你的一杯水,一个眼神,一句关心的“怒吼”:“快吃药!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少了你,怎么行?”这样的体贴,家里的气场能不好?孩子能不懂事听话?从小懂得关爱?

  1你不经常做饭,但每周至少一次亲自下厨为妻儿露一手,炒上两三个他们爱吃的菜。请记得给妻子夹菜。

  2记得偶尔在孩子面前拥抱你的爱人,亲密的关系不要怕被孩子看到。中国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压抑,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苏黎世,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妇穿着体面协调,满面春风,两人带着两个小孩,一个能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夫妻两个边带孩子边谈笑调情,他们真的是在调情。多么美妙的画面。瑞士的小孩情绪稳定,看起来也比较幸福。

  德国男人每天进门、出门是会带着孩子一起拥抱妈妈,说一句辛苦了。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氛围始终比教育本身更重要,一个生活在充满关爱环境里的小孩,还担心什么教育,爱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所谓情商,不是教来的,是耳濡目染的。

  新西兰父亲会在孩子面前经常赞美妈妈:“妈妈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去花园里采一枝花给妈妈戴上”;吃到妈妈弄的蛋饼时,会对孩子说:“妈妈做的菜真好吃,妈妈辛苦了。明天让妈妈多睡一会儿,爸爸带着你做鸡蛋饼,跟妈妈比一比,好不好?”

  总习惯在孩子面前指责孩子他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女人不擅长理家,叫什么女人?”“总是唠叨,烦不烦?”“汤太咸了,你不知道试啊。”看看小敏他妈,每天都笑眯眯的,你的脾气怎么这么暴?“家里乱成这样”……总之,随时随地的都听到你说孩子他妈一无是处。

  那么,下一次,你指责孩子不对时,就是一样的效果。他的耳朵已经闭起来了。这是不是太可怕的事?

  妈妈让孩子把桌面收拾整齐了在做作业,你在一边插嘴:“先把作业做完了再收拾也来得及的。”妈妈批评孩子不该去买零食,乱花钱,你在一边说:“几块钱的小事,值得这样吗?”孩子他妈批评孩子时,你听着不顺耳,小声在边上“煽风点火”,“有其母必有其子,平时你自己都不注意。”“我说了吧,平时你就不能那么惯着他。”本是针对孩子的事,你转嫁到孩子他妈身上了。这不,一场吵架又开始了,火势大有蔓延之势,你难以想象对方的愤怒。

  无话可说——你们夫妻关系相当淡漠,你很少有话跟孩子他妈说,一开口说话就是孩子的学习。

  你经常在家用鼻音回复孩子他妈,吝啬吐一个字,金口难开。你对待孩子冷漠态度,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家庭的一点点细枝末节都会影响着他的心身成长。你误以为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无话可说,无乐趣可言,平淡加平庸,好像两个人除了孩子,就没有任何有趣鲜活的话题,这就是你给孩子的错觉。

  不体贴——你从来不懂得照顾女人,比如偶尔给她削好苹果递过去,让她早点睡,让孩子给妈妈倒水。你从来都是忽略的。

  你认为都是成年人了,谁该照顾谁呢?但这在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他看到的画面在他脑子里过滤的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

  你温柔的对待孩子他妈,在孩子眼里,女人就给受到呵护的,男人就该关心呵护女人。如果你家是男孩,他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女人;如果你家是女孩,她长大以后有一个温暖的心,知道寻找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男人用钱和花言巧语骗走。不要认为这不重要,这些太重要了。你的一杯水,一个眼神,一句关心的“怒吼”:“快吃药!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少了你,怎么行?”这样的体贴,家里的气场能不好?孩子能不懂事听话?从小懂得关爱?

  1、你不经常做饭,但每周至少亲自下厨为妻儿露一手,炒上两三个他们爱吃的菜。请记得给妻子夹菜。

  2、记得偶尔在孩子面前拥抱你的爱人,亲密的关系不要怕被孩子看到。中国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压抑,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数千年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幼儿教育做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从原始和自然状态下的“母育”“膝前教育”到近代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教育从朦胧接近科学,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20世纪教育界通过反思与研究,大力提倡“爱的教育”,要求教育者用爱心作为与教育对象沟通和与之相互理解的精神依托,有了爱则任何顽劣的儿童都会被感化,任何艰难的教育工作都会被推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矛盾与隔阂将会在“教学相长”的环境和氛围中冰释,信任、关心、理解与相互支持将成为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撒种爱心,用爱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午睡对于有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班的张妍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时,孩子们都躺下了,只有张妍眼里含着泪的默默坐在床边,我走过去问道:宝贝,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没有说话,泪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头,没事啊。于是我有耐心的对她说道:宝贝,是不是想妈妈了,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让我当你的妈妈,看着你睡觉,好吗?张妍抬头看看我,用小小的声音说道:我想妈妈,睡觉的时候我都搂着妈妈的胳膊,我要妈妈……。为张妍擦干眼泪,哄她躺下后,我从她耳边说:老师就是张妍的妈妈,你搂着我的胳膊睡好吗?--看着张妍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时,我感到了做老师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时,张妍总是搂着我的胳膊缓缓睡去。一天,张妍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大声说:老师象妈妈,曹老师就是曹妈妈。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兴奋了,曹妈妈,曹妈妈的叫个不停,听到孩子们甜甜的叫声,我的眼角泛出了泪花,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教师只有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教育才会成功。……孩子们上了中班,慢慢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一次户外活动时,解伟豪跑来问我:曹老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quot;我笑着回答道我的好朋友是你们啊!,忽然徐丛悦大声说道:老师是老师,老师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她为什么不和我们荡秋千玩攀缘墙啊?对啊,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谢伟豪跑来拉我手,说道:老师,咱们一起去玩攀缘墙吧!说完,不由分说的拉我来到攀缘墙跟前,看着孩子期盼的眼光,我勇敢的爬上了墙壁,虽然看起来我的身体和幼稚的攀缘墙是多么的不合适宜,但是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曹老师,我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

  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朴素观,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 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教育的主导者——老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大班孩子要毕业了,毕业典礼时,孩子们和我都流下了酸酸的眼泪,还记得他们刚刚来园新奇的样子,还记得他们第一次打防疫镇的恐惧,还记得他们对福利院小朋友奉献的爱心,还记得每一个六一演出时的那精神劲。看着他们和我挥手到别、听着他们用哭哑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会回来看你“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老师我长大要像你一样,做个的好教师”,我感到做老师的自豪和骄傲。

  幼儿教育的对象都是3-7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老师的呵护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滋润、熏陶,这对正处于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幼儿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由此看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应该让幼儿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时时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因此,我认为幼儿的品德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

  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现在的孩子,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大多数幼儿爱父母、爱他人的意识淡薄。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有一次,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我爱妈妈”的活动。我问孩子们:“是谁天天给你洗衣服、做饭?”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妈妈”我又问:“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到幼儿园来接你们,然后再回家做饭,是不是很辛苦呀,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能不能不高兴就用手打妈妈 ,用脚踢妈妈呢?这样会让妈妈伤心的。那我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我为妈妈捶背”“我帮妈妈摘菜”“我给妈妈讲故事”“我给妈妈洗脚”“我听妈妈的话””我不让妈妈生气”并模仿表演了“今天我来当妈妈”等一系列活动。

  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在这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等。在游戏中幼儿的生活得以再现;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在游戏中幼儿的情感得到了体验;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放飞。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只有在宽松、愉快、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够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够增强并扩展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认知、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体验对幼儿健全和谐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幼儿对蝴蝶感兴趣时,于是在美工区里,为幼儿提供颜料、吸管、扭纽棒等让幼儿装饰;在图书区里,提供图片资料让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中,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应过多的在乎幼儿认知、技能提高了多少,而应在乎活动的过程,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中多用鼓励的方式,在幼儿出现疑问时,可鼓励幼儿再次探索,查找相关的资料,引起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在评价中多用肯定的方式,肯定幼儿具体的行为。让幼儿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会到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是给自己带来欢乐,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我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在主}活动的实施过程别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拿拖鞋,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除了一些传统的节日外,我还抓住一些现代文化性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这些节日都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来历和有关的知识,于是我们班组织了幼儿到户外捡塑料袋、收集旧电池。还利用区域活动教育幼儿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从自我做起。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情感教育可以渗透在各个领域中,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者再次学习的一个过程。情感教育的实施,充分开发幼儿心理潜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同时为塑造下一代作出贡献,使每个孩子高智商的同时拥有高情商,成为适应社会的多方面人才。

  [1]魏运莲;浅谈农村幼儿园情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

  [2]李瑞瑾;新《纲要》背景下的幼儿园情感教育探究-《新课程:教师版》2015

  高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和个性发展是敏感时期。作为一名高中生的班主任,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我发现一部分高中生的现状和思想本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了湖南卫视播放的《洞穴之光》,虽然只是观看了一部分,我个人还是觉得很有教育意义。所以,我产生了让这部纪录片作为触动学生心灵教材的想法。利用多媒体让全班学生集中起来观看,希望对他们以后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有些许影响。

  我所带领的高一班级中有75%是独生子女,通过观察我发现现阶段的高中生存在以下几点重要问题:

  (1)思想道德上缺乏行动力。遇到问题,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就是做不到。

  (2)精神世界十分匮乏。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与同学相处中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3)学习上懒散怠慢。对于日常学是老师催促了一遍又一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抱负。

  (4)性格懦弱,心理孤独。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和自己的家长沟通谈心,心理更是扭曲,稍微和家里发生矛盾,甚至都离家出走。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和很多家长就自己孩子的问题交流沟通过,不过一说到孩子,有些家长更是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有了《洞穴之光》这个视频教材,我组织了一次感化教育的主题班会,邀请班上的一些刺头学生的家长,让他们和全体学生一起看视频、自由畅谈,通过视频中看到的教育事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刺激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对自我意识进行思考,也让家长认识到除了打骂以外的有效教育方法。

  《洞穴之光》讲述的是一位来自贵州紫云县中洞小学的王朝全和来自城市生活的谢楠衫与李万龙三名学生结对一起生活一周的故事。故事中的王朝全每天早晨5点起床后自己做饭吃,需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平时洗澡更是连肥皂都没有,吃饭有肉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侈;而之前生活在城市的谢楠衫和李万龙每天只需要起床就能吃上早饭,只需要几十分钟的路程两人还需要打的上学,平时更是走路极少,以至于走山路的两个孩子的脚都磨破了,对于平时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两人,王朝全的妈妈第一次用杀鸡来表示对两个人的欢迎,而两人也是嗤之以鼻。和王朝全在一起的几天,第一天因为山体滑坡没办法上学,第二天由于谢楠衫与李万龙的赖床而迟到,第三天更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又迟到了20分钟。从谢楠衫、李万龙与王朝全生活的几天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变化:从之前的沉溺网络、看不起穷苦的山里人到别人家里从丝毫的没有不好意思到最后变得懂得尊重长辈、知道生活的艰辛、更是对自己的亲人拥有了愧疚之心等等。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真实故事对于来自城市中的学生,其教育意义是何其震撼。

  从《洞穴之光》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的存在,对于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希望。要知道当谢楠衫与李万龙的家长在镜头前看到自己的孩子过着从未有过的艰苦生活时,他们更是肝肠寸断,但当他们看到孩子能自己生火做饭时,他们的内心更是前所未有的激动澎湃。汹涌的泪水里有心疼更有幸福。

  通过观看视频和学生的表情,我就知道此次班会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们班里的几位学生看后自己所说的真诚话语。

  学生一:王朝全的上学精神让我心里愧疚不已。从来没有想过凌晨5点就要起床做饭走路上学。相比较这样的条件,我觉得自己出生在一个城市家庭是多么的幸运。从明天开始我们一定会改掉迟到早退的坏习惯。请各位同学和老师监督。

  学生二:艰苦的生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真诚的笑容和话语,让生活的一切富裕条件下的我们自愧不如。

  学生三:在山区孩子的眼里,我们是多么幸福,不仅有好的物质生活,还有家人的呵护和宠爱,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珍惜。靠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宠爱更是变得骄横无礼,自私自利。相比较他们的贫困生活,他们还能怀有一颗真诚、感恩、宽容的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从此刻开始刻苦努力学习吧。只为了将来能够对得起自己的心。

  面对学生的肺腑之言,我个人也是感动不已。所以,借此机会我只能让班里的学生记住这偏远山村、幽深洞穴、简陋课桌。让这些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孩子珍惜目前自己所拥有的。让他们尝试着改变自我,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学会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让他们不要总是将学习当做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改变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人生的理想目标,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班会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回去让自己的父母也看看《洞穴之光》这部纪录片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观后感,让父母也感同身受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一:《洞穴之光》给我了很大的感触,在观看过程中,我和父母几度落泪,尤其是“中洞”这个地方,让我铭记在心。想想之前的自己,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说不完的闲话。父母更是回想到自己年轻时候上学的情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心情,我不敢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不会犯错,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会试着努力,试着帮助妈妈做家务,试着自己做饭、洗衣服,试着努力学习,更会为了自己的明天而勤奋刻苦。我会怀着一颗宽容、感恩的心回馈父母、回馈社会。

  学生二:面对山区的艰苦环境,我无不感到庆幸。庆幸自己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庆幸自己有一家人的关爱照顾,更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自己的自私叛逆之心。在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期盼中,我们将自己所得到的一切看的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殊不知,我们所拥有的正是父母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就这样堕落下去,不能就这样虚度青春年华,我们要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我们更要怀着感恩之心体会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更有一位学生家长说:《洞穴之光》让他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通过观看这位家长更是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对孩子一味的呵护和纵容,只能让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只能让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只能让他们变得越来越骄横霸道。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自身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他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踏实长远。教育孩子要从感化孩子的内心着手。

  今天,带领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观看了纪录片《小人国》,该片真实地反映了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在观看过程中,该园校车上的标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引发了全体师生的思考。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比喻:

  脚需要鞋子,没有鞋子就不能很好地走路,不能更好地跋山涉水。从远古年代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木屐、草鞋,再到后来各式各样的鞋和靴,鞋毋庸置疑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就好比鞋子,是我们“成人”的必需品。“狼孩”、“猪孩”、“鸡孩”就能很好地证明,他们都是人的孩子,可他们为什么更像狼、猪、鸡而不是像人?就是因为教育。“狼孩”接受的是“狼”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所以“狼孩”掌握了狼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本领,能够在夜间和其他狼一起追捕猎物,“猪孩”和“鸡孩”也是这个道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导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来源于教育和传授。这就是说,人最初的时候就像白纸,能否成为名画就看教育在上面留下什么了。我国有句话叫:“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也需要琢才会成器,天资再好也需要教育才能成才。我们当地有句老话说:“跟好人学好人,跟了端工会跳神。”端工说的是会跳大神的巫师。所以,教育对于成就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或者老师,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提供有利于成长的教育,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促成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如果将我们的孩子比喻成脚,那么教育要像鞋子,要合脚,就是说教育要适合孩子。鞋小了,束缚过多,那么脚就容易受伤,每走一步都会伴有疼痛。教育也不能“小”,不能过多地束缚孩子,否则会伤害到孩子,束手束脚,孩子就不可能撒欢地跑、跳,不能健康成长。鞋大了,剩余空间太多,走起路来鞋不跟脚,人就容易摔跤。教育也不能“大”,没有适当的约束,孩子像野马一样,肆无忌惮,太任性,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甚至会漠视乃至于违背法理人情,在人生道路上自然就容易“摔跤”。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适合孩子,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也不能放任自流。

  换个角度说,我们的教育不能太空洞、太高深,孩子会跟不上也容易受挫,从而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兴趣;也不能太压制,使得孩子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应该注意教育学中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潜在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力争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教育像鞋子一样需要具有舒适性,如不能太硬,生硬的教育就如同硬邦邦的鞋子一样,不能贴近孩子,脱离孩子的实际和需要,不能很好地呵护孩子,更不能帮助孩子大步向前;不能太薄,近乎没有的教育必然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旦孩子走上坎坷的人生道路,必定像稚嫩的双脚踩着石头和荆棘一样,注定伤痕累累;也不能太高,譬如历史上出现的那些知名的所谓天才少年,到最后很多都如同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甚至因为过高的教育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灵活的、贴切的,既要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又要联系实际、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让孩子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不断进步,为终身教育和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应该和我们穿鞋子一样,不止一双。一双鞋子是不可能满足我们穿一辈子的,随着我们的脚不断地长大,鞋子码数也在不断地变大。另外,只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不会一个码数的鞋子只有一双,春、夏、秋、冬,冷、热、雨、雪,我们都要相应地更换鞋子,甚至不同的场合应该配有相应的鞋子。同理,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和多样化,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样式对孩子进行更适合的、具有促进作用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符合不同阶段的孩子,符合孩子不同的阶段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不同的脚要穿不同的鞋,有些脚可以穿时装鞋,而有些脚却穿不了,这个道理卖鞋的售货员应该知晓。同理,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教育,其中可以包括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方式。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个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授不同的知识,最终都要达到促进孩子良好发展的目的。

  AQ(Adversity Quotient):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指人们在遭受挫折后的承受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和控制逆境的能力。

  AQ教育即挫折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造某种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孩子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AQ不但与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息息相关,更是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因素。低AQ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遇到挫折就容易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而高AQ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则愈挫愈勇,快乐成长。

  AQ与智商(IQ)、情商(EQ)并称3Q,是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在IQ(智商)与EQ(情商)正常的情况下,AQ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起着决定的作用。低AQ的人在困难面前,看不到光明,一事无成,甚至悲观绝望,大意轻生,而高AQ的人在面对逆境时,则始终保持上进心,从不退缩,会把逆境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推动力,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

  AQ不同于取决于先天因素的(IQ)智商,它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儿童缺乏早期逆商训练,则其成人后逆商将大打折扣。

  过去的孩子,即使被父母经常打骂也很少发生自杀事件,甚至都不会产生此类想法。但是,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Q教育的缺失。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儿童进行逆商培养,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须有家长与学校的配合,这是首要条件。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只有家长与学校配合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家长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正确地爱孩子,溺爱只能害孩子。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和逆境,善处逆境的人才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孩子从小不能娇生惯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磨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挫折教育并非单纯让孩子体验挫折,也不是简单地仅仅让孩子吃点苦头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更不是“打击教育”,而是要让孩子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在传统的家教观念里,孩子做错事时就要进行体罚,通过身体上的疼痛进行教育。自挫折教育概念提出以来,不少父母便自动地将挫折教育与体罚划上了等号,认为既然赏识教育是赞扬,是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那么字面上看起来与之相反的挫折教育,自然就是惩罚。显然,这也是对挫折教育本意曲解的结果。

  和孩子对着干也是一部分父母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孩子说要这样,父母就偏要那样,孩子说对的,父母就偏说是错的,总之不让孩子有得意的时候。这么做的后果不但没有使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大大增强,反而将孩子的自信心“挫”没了,更加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了。

  教育要着眼于孩子未来发展的能力。科学的AQ教育应给孩子确立如下培养目标: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根本就找不出同样的两张叶子一样,所以要喜欢自己。

  要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难、挫折是正常的,要勇敢乐观地看待它们。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挫折,这样才能够在真正遇到挫折时,作出正确判断,尽快调整好心理状态。

  可以在生活中有意地制造些“困难”,例如,带孩子徒步郊游、登山等,并约定让孩子自己走或爬,也可对孩子进行适度批评,让孩子直接面对挫折的考验。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孩子会慢慢学会怎样调节心理。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是体育较差;有的孩子绘画舞蹈俱佳,但是不善于交流。老师和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指出不足,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别人,可能会遇到困难,要去克服。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伸手援助,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多动手勤动脑,对其点滴进步都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并鼓励孩子坚持到底,以锻炼孩子的韧力和耐力,树立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在挫折中看到希望,在失败后能继续站起来。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奖赏就是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观自信。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但只要鼓励的方式得当,就能让他们树立自信。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输赢,以及现实中的不如意,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进行自我解脱,比如如何用合理的方法适当发泄挫折情绪或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活动和学习中去。鼓励孩子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成为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