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致辅导南宫28员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建构路径研究

  南宫28:劳动教育是铸就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基本途径。新时代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在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巩固和提高劳动素养、拓展和升级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推进劳动教育智能化转型,促进劳动教育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文章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精准把握,根据时代新要求探索建构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具体路径。

  2020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从劳动教育体系的全面构建、劳动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能力的着力提升等方面作出了系统规划。2023年3月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使劳动教育再次成为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劳动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神经网络等新时代数字技术蜂拥而入,中国劳动教育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教育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强势冲击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域。

致辅导南宫28员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建构路径研究(图1)

  高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有了更多脑力劳动的成分和对智能劳动的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经济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劳动形态正不断涌现,高校劳动教育应密切关注劳动形态和业态的演变,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彰显出应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一直着眼于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则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作为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也需要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迭代升级为高校劳动教育呈现新形态、发挥新优势带来了无限可能。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时,高校劳动教育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转向创造性劳动和智能性劳动。

  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德智体美劳全面、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等劳动态度、劳动情感,还要密切联系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劳动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技能,解决他们专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还要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

  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传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的劳动文化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爱国精神、时代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在劳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整体来说具有“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哲学思想内涵。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时代责任,强化劳动文化氛围,推动劳动教育从量变到质变,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目的和价值。

  积极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来树立榜样,宣传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弘扬劳动美、创造美、贡献美的主旋律。劳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高校要在解决劳动教育“从无到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强信念、抓精髓、保目标,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劳动教育“从有到精、从量到质”的转变,,营造尊重劳动、敬畏劳动的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养人的目标,培育“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劳动精神。

致辅导南宫28员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建构路径研究(图2)

  一是将劳动教育与“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报国之志,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充分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完善劳动教育思政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区治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基层调研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四是将劳动教育与推优制度有机结合,党员、团员的推优发展过程中把对劳动教育的考察结果纳入到绝对项,选树党员团员劳动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从点到面逐步提升。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劳动课程建设,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二是打通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界限,充分调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平台资源,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三是加强劳动教育教材及设备建设,形成学校统一领导、专家全面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备管理体系,选用、编写具有高校特色的定制化劳动教材。四是创新劳动课堂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来充分扩充课堂内容,优化学生在劳动教育课堂中的“体验感”。五是开发高校勤工助学数字化系统,确保高校“三助一辅”岗位需求与大学生专业背景、课余时间、家庭状况、专业技能等信息双向匹配,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感”。

  创新劳动教育的载体形式能够极大的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一些驻扎在bilibili、抖音平台上的学术“大V”、“百大up主”、“教育专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来传递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结合“小而美”的劳动视频,不仅改变了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方式,也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期待。开展“劳模面对面”对话交流活动,通过电视节目形式的录播来与劳动模范互动,结合表演艺术还原劳模事迹,提高其文化影响力;创立劳动模范纪录片IP,用鲜活的劳模故事来传播劳动价值,融情于景,引领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奋发向上,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1、坚持全员劳动育人,统筹劳动教育的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加强组织保障,统筹劳动育人资源,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学人员为主、家庭人员为辅、思政人员引领、行政人员保障、社会企业支持的“五位一体”多主体参与的劳动育人保障机制。持续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劳动技能。坚持学科和专业相结合,探索“劳动+”的融合模式,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坚持全过程劳动育人,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实现劳动教育的全周期性管理。高校要充分挖掘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动力和需求,循序渐进规划好劳动教育的培养安排,抓实抓细劳动教育的过程管理。在劳动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大学不同时期的培养要求,深度探索建立全过程的劳动育人保障机制。

  3、坚持全方位劳动育人,整合校内、校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资源,形成集实习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全方位劳动实践育人体系,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多维度的平台保障。依托高校“双创”平台,以项目建设、科技竞赛南宫28、企业孵化等为抓手,在创新创业中推动劳动育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求职班”“技能班”“创业班”等实践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劳动育人方面的创新。

致辅导南宫28员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态建构路径研究(图3)

  1、劳动教育技能升级:从手工技能培训到智能劳动素养提升。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基本实现了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向赋能,青年大学生善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在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下,生产型劳动与研发型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从传统定义上的“分工”差异逐步缩小,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创造、批判思维、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2、劳动教育内容转向:从依托劳动工具的教学模式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时代人工智能革命为劳动教育带来了大量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内容,开辟了劳动教育智能技术应用新场景和平台,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可视化、交互化、体验化。劳动教育要转向为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为基础,充分开发其创造性劳动思维,利用虚拟现实、全息互动等智能技术,构建多模态虚实交互的智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智慧互动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智能劳动体验,达到情感互动交流[2]。让学生探究智能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新联系,将科技之能转化为个人成长发展之能,培养掌握智能技术、拥有交互思维与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3、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从简单拼接叠加到跨学科深度融合。智能时代的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特征正在重构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的形态与内容呈现出跨学科、创新性、复合型的特点,劳动教育需要将劳动要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打破打通因学科壁垒产生的“知识孤岛”,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立体化知识结构,以探究式、项目式的真实劳动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素质。从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来看,可以运用智能技术工具,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设计教育内容。从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来看,智能学习环境逐步建立,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创新式的学习[3]。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使命,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4],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乐晓蓉,樊熙奇.智能时代劳动变革与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3.01.

  [3] 宫长瑞,卜凡钦.人工智能赋能劳动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

  [4] 蔡小菊,田旭明.新时代弘扬劳动文化的逻辑必然、现实境遇和主要进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