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南宫28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现状与分析

  南宫28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社会心态一词,是社会心理学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其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国近几十年的社会改革导致了整个社会心态的剧烈变动,社会心态的变化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建设国家的后备军,其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代青年,在承担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过渡人”角色的同时,又承担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人”这一特殊角色[2]。在刚刚颁布不久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国家将青年的心理健康列入了重要的发展领域,《规划》指出,要“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3]。因此,了解当前青年的社会心态状况,探索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社会心态的有效路径,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心态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指向人的心理但同时又不是个体的心理,而是群体的表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与其他事物相比,变化的又相对缓慢。因此社会心态具有共同性、突生性和动态性三个特征[4]。共同性为我们将社会心态凝练为一个概念来开展研究提供了可能;突生性提醒我们社会心态不是个人意识或心理的简单之和,而是具有宏观意义的特点和功能;动态性指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是不一样的,它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潮、价值观、道德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在从孩童到成人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其人格、性格、习惯、思想都极易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形塑着整个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需要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了解和厘清中国当代青年社会心态的发展和变化阶段。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正如英克尔斯所言,现代化并非只是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它“更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5]。改革初期,传统的文化观念逐渐被否定或更新,价值观开始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从封闭教条的框架中释放。这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年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青年对新事物特有的敏感性让他们更容易接纳更具有现代性的新观念;另一方面,时代的思维定式、传统的价值观以及对改革前那个年代的反思也同时沉淀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新旧交替之际,青年更容易形成茫然、困惑,甚至冲突、失范等社会心态。基于这样一种弥漫在青年群体中的社会心态,那个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反思性的文学创作,比如“伤痕文学”,以及以自我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对象,以叛逆的精神打破原有诗语体系的“朦胧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经济生活中。这场改革早已不再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而同时也是一场观念性的变革。这一时期的青年已经慢慢走出了改革初期各种新旧交替所带来的迷茫,与国家如火如荼进行大力度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青年的社会心态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成熟与务实[6]。具体来说,成熟的社会心态表现为,竞争意识在健全、主体意识在增强、信仰危机得到缓解。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如劳动用工制度),并未在青年中间引起像80年代中期那样的思想波动,有的甚至被青年认为是为自己参与竞争创造了公平的环境。青年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阶段也很高涨,他们更加主动地为获得真实的本领而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国家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这也为青年开辟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之路,他们不再迷茫和彷徨。同时,这一时期的青年的社会心态也表现为更加务实。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刺激下,青年对曾经喊口号、假大空等务虚的价值取向不屑一顾,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崇尚务实和实干精神。这种务实的观念一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不断前行,另一方面过于务实也为青年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隐患,功利主义开始在青年中出现,甚至我们最优秀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中也有这种倾向。钱理群曾不无担忧地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下的青年群体主要由80后和90后组成,与曾被广为诟病的80后相比,90后是一批完全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个性更加鲜明。如果说,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曾被认为是小皇帝小公主、自我中心主义的代名词,那么这些特征在90后的身上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孩童期以及青年早期正是国家改革刚刚起步阶段,许多旧的东西还未完全被抛弃,他们曾经历过计划经济、用过粮票、住过单位的家属楼、在职工澡堂里洗过澡,吃过5分钱的冰棍。可以说,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路飞驰伴随着80后们的青春期,等到他们真正长大时才发现孩童时代和现在已经成了两个世界,所以,80后骨子里还带有一些传统的、“旧”时代的印记。90后们面对的则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时代,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为物质生活带来了富足,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家用轿车、电脑、手机、移动互联技术融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青年最先最快地掌握了这些技术,使用了这些工具,他们的生活半径,他们看到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都要大得多。也因此,当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李泽厚在2006年写成的《关于美育代宗教的问答》一文中,曾称赞年轻一代“看似平平淡淡,无适无莫,甚至声色犬马,嬉戏逍遥,却可随时挺身而出,坚韧顽强,不顾生死,乐于承担”[7]。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尖锐地指出,当下青年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对青年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只有全面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创造一个健康社会。

  在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之后,我们发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特别是我们所经历的这场巨大的社会转型,使得短短三十几年间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早期的迷茫彷徨,到求真务实,再到多元化取向,这些社会心态的特征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当下更为开放的体系下,我们已经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描绘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只能暂时选用“多元化取向”几个字。至于怎么多元,当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突出表征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是这部分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不同青年群体的教育水平、生活经历都大不相同,对整个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描述难以一概而论,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当下最受关注的青年群体,包括当代大学生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白领群体,希望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分析和对比,来透视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现状。同时,我们也想进一步考察,在宏观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影响青年社会心态的关键性因素还有哪些。

  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相对于复杂的社会,大学是一个象牙塔,但同时,大学也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方。不同于中学时代,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多样的价值观在此发生摩擦。脱离了家庭的管控和呵护,大学生获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同时也经历着生活以及心理上的“断乳”。有的人目标明确,有的人焦虑困惑,但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对自我的高期望,伴随着这种期望,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最突出的表征是积极乐观。

  这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社会心态来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早年的经历。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表明求学经历比较顺利,是以往教育的胜利者,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同时,历经高考选拔进入大学的青年几乎都经历了寒窗多年的苦读,他们明白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并有过切身的体会。虽然当前的教育现状被很多人诟病,但是大学生作为高考的成功者也同时是受益人,出于对自己过往的经历的认同,相对来说会更加认可当前的教育模式,对于主流的价值观有天然的好感和亲近感,表现在心态和行为上,就是更积极乐观。第二,社会的氛围。国家对知识的推崇和对人才的重视,社会对高知人群的认可,大学生因而更有前行的动力。大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走的路,即通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即“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照亮人生”。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被认可被推崇,当下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形式上、方法上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从观念上来看,重视教育追求知识是深入每一个人心里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知识青年的代表者,有着自然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因而在心态上会更加积极乐观。第三,自身的理性。能够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生,说明多年来一直在不间断地读书学习,他们掌握的学识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这一群体在看待问题时会更理性。诚然,社会的快速变迁极速转型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也导致了当前中国人的一些不良社会心态,这些社会心态在大学生身上也有所表现。近些年来的很多研究中,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较多,认为大学生“精神状态脆弱,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没有激情,追求安逸”[8],“炫富仇富、逃避现实、焦虑倦态”[9]。任何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在社会上滋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这是转型阵痛的产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情绪和心态容易受到波动,他们善于思考,对社会问题有更敏锐的捕捉力,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困惑心理是正常的反映,不应被过度放大,以偏概全甚至全盘否定。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80后、90后的农民工群体,相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也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或“农民工二代”[10]。两代农民工相同的特点是,都是为了过上更富裕的生活而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第一代农民工多以挣钱为目的,主观上并无意融入城市生活,而作为年轻一代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所处的时代、自身的特征以及社会心态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有城市梦,渴望融入城市,在城市里成家立业,但同时,由于农民的身份以及制度上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如意,弥漫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是一种梦想与现实冲撞后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源于极度渴望而又无法得到。

  渴望,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过教育。虽然身份是农民,但是他们的所闻所见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有能力也更有自信,更有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因此,他们来到城市打工,不仅仅要挣钱,也希望能在城市里拥有立足之地。无法得到,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欠缺以及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很多时候只能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即便如此,同样是在城市里工作,农民工却无法获得城市人所享受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他们子女的教育、住房、医疗都是摆在眼前最直接的问题,他们原以为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的东西,还是遥不可及,这中间横亘着制度的限制。虽然户籍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慢慢变少,但其惯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现在在某些城市中购房依然需要当地户口。没有房子,这对于“家”观念浓重的中国人来说,就没了安全感,也就更没有归属感了。如若不曾渴望,自然不会在碰触现实之时产生如此无力感和无助感,也许他们也就和第一代农民工一样,只是挣钱,其他与我无关。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生代农民工不可阻挡地卷入了这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之中,他们愤懑,产生被剥夺感,甚至敌视、冷漠和孤立等一系列所谓不良社会心态。究其根本,新生代农民工只是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际人,他们不属于城市也回不去乡村,无助感是弥漫在他们之中最为根本的社会心态表征。

  青年白领群体是当下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群体不同的是,他们已经踏入社会,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拥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相对更高的社会地位。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过程中,他们被赋予了社会中流砥柱的角色,成为奋斗与成功的代名词,却同时也被焦虑和迷茫所困。

  这种焦虑,是迅疾变迁背景下的时代症候[11],人人都在感受变化也都在渴望更快的变化,同时又因变革产生的陌生感和不确定性变得“无所适从”,对于青年白领群体而言则更为显著。青年是人生中变化最密集的阶段,是孩童到成人的过渡,价值观逐渐形成和成熟,社会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多次转变。时代的快速变革带来的这种无所适从感,因而在青年身上尤为凸显。再加之,白领作为中产阶层的代名词,中产阶层特有的对于身份地位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在滋生焦虑的源头,这种身份地位威胁被有的学者直接称为青年白领社会焦虑的本质所在[12]。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夹裹在社会急速变迁之中,处于特定人生阶段,对身份地位有着天然恐慌的青年白领群体,种种变化和不确定性深深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感,形成这一群体具有时代性、阶段性、阶层性的社会心态特征。

  以上三类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折射出当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一般特征。当代青年,有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都更广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内生性的奋斗意识,这种积极乐观的社会心态得益于改革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富足以及当今社会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当然,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变迁与开放带来的社会问题滋生了一些消极的甚至不良的社会心态,比如无助、焦虑、浮躁、颓废、悲观、怨恨、极端[13]。无论是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第一,社会的极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提供了机会和无限可能,同时也可能造就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后的空虚和虚无。第二,青年年龄阶段的特性,一方面他们争强好胜、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心智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欠缺,心态易受波动和影响甚至陷入极端。第三,科技革命对生活世界的影响巨大。科技不断的发展对于人类是利是弊这一命题至今无解,但我们已经看到科技对生活的改造是日新月异的,是颠覆性的甚至瓦解性的。青年一直是科技的拥趸者,他们最易接纳也最易受到科技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已成了青年逃避现实的温床,是他们的另一个世界;移动互联技术下诞生的各类社交媒介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从前的交往模式。这种不断深入的影响有一天也许会超过社会转型对于社会心态的影响。

  在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以及其背后的生成缘由之后,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现状,以及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境。我们认为,第一,要看到好的一面,对于青年群体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心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鼓励。第二,对于存在的问题不应指责而应接纳。任何一种心态的产生和蔓延都有其源头,当代青年所承受的生命之重是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们是亲历者也是承担者,我们应该看到的更多是他们的努力与其中的不易。第三,不只接纳还应引导。对不良社会心态的存在要引起警觉,有些问题虽然是阶段性的但并非会自己消亡,需要对其开展正确引导。第四,不仅引导还应帮扶,青年群体中消极社会心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是青年群体自身无法解决的,这需要各方力量的切实作为。心态关乎行动,行动改变世界。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走向和发展。与其他外在的内容相比,培育青年群体良好的社会心态有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多年前,就有学者疾呼:惟愿我们的民族能够合理地放慢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也等一等我们多少已经弃之不顾的“灵魂”[14]!如何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应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心态特征各有侧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条路径。

  这条路径的主要针对群体是青年学生。第一,对于仍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条路径可操作性最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组建健康咨询中心、开展主题活动、配备学业导师、朋辈导师等多种途径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正面引导。学校的目标是培育人,除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之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态也是培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青年学生处于青年早期阶段,尚未走入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等仍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候的正面引导更加有效也更为重要,日常教育中的点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第三,青年学生,主要组成者是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心态总体比较积极向上,他们更认可主流的价值观,对待这部分青年群体主要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需要疏导和帮扶的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这里主要指青年农民工群体。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突出社会心态表征是无助,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疏导,在实际生活中也更需要得到帮扶。在这里,强调的是两点,一点是心理上的,一点是生活中的,而两点之间又相辅相成。如果只重视心理疏导而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帮扶,疏导不会获得实际的成效。同样,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不是有限的扶持帮助就可以改变他们消极的心态,因而,在提供具体的生活帮扶的同时也要开展心理疏导,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走出无助的困境。这一群体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不像在校学生那样集中,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双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该重视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拨出专款组建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设定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咨询中心。如同法律援助中心一样,对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化的民政工程来支持。一方面,整个社会,包括个人、组织和媒介应该尊重南宫28、平等对待这些辛劳的城市建设者,给予更多的善意和友爱。具体的帮扶措施包括,制定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这一群体在接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专项支持体系,比如花力气真正办好农民工子弟小学,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系统,向农民工提供经济适用房。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尽早和切实地从政策上打破城乡壁垒,淡化户籍对个人生活影响,这样才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消除无助的社会心态,线.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和支持系统

  青年白领阶层最显著的心态特征是焦虑,表现在行为上是疲于奔命不敢懈怠,其内在的缘由是地位恐慌和不安全感。这部分群体一般来说对生活有较高的期望,信奉可以通过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之努力工作使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然而,现有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对白领阶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这种不公平主要来源于少数特权阶级,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人脉破坏了竞争中的公平性,挫伤了白领群体的奋斗热情。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平可以打消人们的种种顾虑,有序会为奋斗打拼中的人们勾勒出可预期的未来图景,进而缓解焦虑的社会心态[15]。当代青年白领群体努力维系的社会地位其实相当脆弱,他们大多背负着房贷的压力、教育费用上涨的压力,以及因医疗保障的不完善而根本不敢生病的恐慌。这一群体的心理负担往往过重,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社区互助组织、朋辈互助组织、职业互助组织等,这些支持体系是一个个小的团体,当生活中有困难的时候,这个体系可以提供帮助。当心理上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个体系可以帮助开导疏解。

  对当今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社会心态甚至是危害性社会心态,一定要做出合理管控。近些年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网络社交软件的兴盛,青年群体几乎都投入了一场网络的狂欢之中,无论是身在庙堂的知识青年,还是处于底层的问题青年,都是这些新兴技术的忠实拥趸者,他们在其中或寻求知识,或体验娱乐,或寻找刺激,或逃避现实,社交软件的出现和盛行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青年一代的社会心态。不良的网络信息传播会滋生颓废心态、抵触心态、怨恨心态甚至极端心态,过于沉迷于网络会滋生迷失心态、虚无主义心态,这些心态一旦产生,在网络世界中会快速蔓延,对青年群体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做好网络监管,合理管理青年的网络参与,控制不良社会心态的蔓延。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1).

  [2]潘泽泉,李超峰.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4]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4(4).

  [6]杨晓凤.成熟与务实: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1997(3).

  [7]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98.

  [8]张建红,魏美凤.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脆弱性”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5).

  [9]李伟,王桂菊.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3(9).

  [10]纪亚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困惑[J].探索与争鸣,2013(9).

  [11][14]周晓虹.焦虑:迅即变迁背景下的时代症候[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6).

  [12]雷开春.青年白领社会焦虑现象的本质:中产地位身份威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5).

  [13]刘俊彦.青年中不良心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