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

当前位置: 南宫28(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 育儿知识 > 健康基本

南宫28健康中国人的定义和标准应更科学和统一

  南宫28据中新网报道,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对外公布。由于这份由国家发布的“健康宝典”包含的健康知识信息量巨大,有媒体挑选了50个简单又易记的要点,称为健康中国人的50条“国标”。

  这个总结当然很有意义,能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择取要点,把握关键,并根据这些要点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其中健康中国人的定义和标准,并不十分科学。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是否满足这50个要点或条件就是健康中国人了?这些标准是否获得专业界(中国健康协会或中华医学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认同?

  健康中国人,只是一个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应当是做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这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所认定的理念,不仅确认了健康素养的概念,而且在未来要以此作为硬件要求,提高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水平。由于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健康状况也不一样,有的人即便遵循标准去做,也有可能因种种原因,如遗传、特殊环境而患病,或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因此,健康中国人、做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两者实际上的含义还是要分清。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个概念又与近些年出现的健康商数有相似和重叠,后者指的是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指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

  以健康素养来衡量,更符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内容、概念和目标,也比较简单,容易量化和进行科学判断,符合对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健康要求,具有普适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此前中国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南宫28,并于2008年1月4日发布。这也是衡量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有66条,包括三大版块: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

  66条只是基本内容,要对公众的健康素养进行判断和评价,还需要根据这些内容来命题,以测试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也就是健康素养测试标准。因此,卫生部又出台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共56题),以测试中国公众的健康素养,并于2008年首次在全国31个省区对8万人进行了健康素养调查(测试),于2009年12月18日公布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

  卫生部根据专家意见制定的公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是,并非所有答题都正确才算具有健康素养,而是要求一位公民能够准确回答80%以上的问题,就认为他/她具备了健康素养。根据这些标准,中国最近一次调查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是在2017年,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也就是每100名中国人约有14人具有健康素养。这也说明,经过健康(科学)传播,在9年的时间内,中国具有健康素养的公众已经成倍增加。

  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细化落实了15项专项行动,共提出124项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个人的指标有很多,但主要是要在未来10多年大幅提升中国人的健康素养,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30%、18%、20%及以上和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0%、20%、20%及以上和28%、30%、25%及以上。

  现在卫生计生委应当把现在的“健康中国行动”的内容与过去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根据这些内容出题,答案和标准一致,以测试和调查中国公众的健康素养,当然也可以按过去的标准,只有答对80%的内容才算具有健康素养,还可以由专家组再进行讨论,是否降低标准,达到60%的正确率就算是具有健康素养。

  当有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和更统一的标准后,才有可能较准确地评判国人的健康素养,并且指导和引导更多的人成为有健康素养的中国人,从而预期或者早日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目标。(张田勘)

南宫28健康中国人的定义和标准应更科学和统一(图1)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